在法國我吃過的中餐不多,總結一下有兩類中餐廳:
第一種是味道還算正宗的,以川菜為主,大部分顧客是中國人;
第二種餐廳的出品口味甜甜咸咸,或者酸甜,都不辣,還特別喜歡勾芡,有種“似是而非”的感覺。餐廳裝修比較復古,有種穿越回70年代的感覺。這樣的餐廳里,本地人比較多。
在法國的一頓中餐:雞肉炒蔬菜和木耳炒豬肉,還有一個奇奇怪怪的湯
正好最近看了幾個講美國中餐的記錄短片,我就明白了,為什么第二種餐廳更受當地人歡迎。
這些菜,就是老一輩僑民對家鄉味道的記憶,融合當地口味而成。
舉兩個例子。
炒面三明治
在美國馬賽諸塞州的福爾河,這里的炒面三明治非常有名,被名廚推薦上了電視,美國很多地方的人都慕名去吃,還有樂隊專門給它寫了首歌。
做法很簡單:炒面淋上肉汁,再蓋上漢堡的圓面包。我沒有吃過,但看圖片里,應該也是甜甜咸咸的醬油味,有點勾芡感覺。
炒面三明治是福爾河的華裔移民發明的。19世紀時很多中國人到美國西海岸參加鐵路建設,后來因為《排華法案》被趕走。有的人就搬到了紡織業發達的福爾河,在紡織廠打工,或者開起了洗衣店,后來又開了中餐廳。
因為福爾河有很多從波蘭、愛爾蘭和加拿大移民來的工人,中餐廳要迎合他們的口味才能把生意做好。炒面三明治就誕生了:
三明治對于歐洲移民來說更親切,炒面和三明治的組合制作方便、便宜還能吃飽,再加上當時的華裔移民里有不少來自廣東和福建,所以炒面三明治就成了現在這樣融合廣東和福建口味、中西結合的樣子。就連名字都是叫“Chow Mein Sandwich”(粵語拼音),而不是“Chao Mian Sandwich”(普通話拼音)。
左宗棠雞
如果說炒面三明治是平民食物,那么每個美國中餐廳都有的左宗棠雞,它的出身則顯得比較“高大上”。
和左宗棠本人沒什么關系,左宗棠雞是一位名叫彭長貴的大廚發明。彭大廚祖籍湖南,后來搬到臺灣居住。
1952年,美國派協防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亞瑟·雷德福上將訪問臺灣,由前中華民國梁序昭接待。宴席由彭大廚操辦,其中有一道彭大廚發明的新菜,是把雞腿肉切塊,先炸到外干內嫩,然后加入蔥姜蒜、糖醋、干辣椒等一起炒,酥脆辣爽。客人們都很愛吃這道菜,問叫什么名字,彭大廚就臨時給這道菜起名“左宗棠雞”。
靈感來自當天宴席上,賓客都是軍事將領,而左宗棠也是清朝大將,又和彭大廚一樣是湖南人,所以就起了這個名字。
后來彭大廚搬家到美國,在紐約開了中餐廳,為了迎合當地口味,左宗棠雞從咸辣變成了酸甜口味。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很喜歡去吃這道菜。慢慢地,這道左宗棠雞逐漸在整個美國流行起來了。
還有冷凍速食的左宗棠雞
在外的中國人,把中餐帶到了世界各地。可是不管形式再怎么變化,其中最深層的還是老一輩對家鄉味道的記憶:把對家鄉的思念,做成了一日三餐,或是謀生的本事。
有什么讓你記憶深刻的家鄉菜嗎?
完結撒花。
感謝您閱讀今天的文章,
如有不當或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要是覺得還不錯,轉發評論鼓勵一下吧。
關于作者
棉棉的葡萄酒日記:WSET 3/奢侈品管理專業/常住法國/吃喝圈非著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