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在喜歡上葡萄酒之前覺得葡萄酒遙不可及,是奢侈品。但了解它之后其實葡萄酒也是可以優質得平民化的。有不少人了解葡萄酒而選擇去加入了一些葡萄酒協會或者俱樂部,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的呢?今天小編我來給大家說說傳統的葡萄酒產區和新世界的葡萄酒之間的PK吧!
很多消費者都會問到,哪一國的葡萄酒比較好喝?美國?法國?還是意大利?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初次品酒的消費者。面對市場產品琳瑯滿目陳列,多半無從選擇。
舊世界的傳統 VS新世界的思維
著名英國葡萄酒作家,Mr. Huge Johnson 在最暢銷的世界名著 – World Atlas of Wine 中,首先將世界上所有的葡萄酒生產國家一分為二,那就是 舊世界葡萄酒 Old World 與新世界葡萄酒 New World。 舊世界葡萄酒源自于中亞高加索山脈,就是目前的喬治亞共和國所在地。經考古學家出土之葡萄酒甕證明人類葡萄釀酒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后來傳抵埃及、希臘與羅馬等地,再隨宗教傳遍東西歐洲國家。葡萄酒是古代重要經濟作物,先民經由觀察葡萄于各種土地生長的情形,了解到唯有尋找到適合耕種葡萄的貧瘠田地,才能釀造出酒精度高、質量優異、易于保存且口味豐郁之葡萄酒。數千年來,位于舊世界各產區也因氣候環境差異,逐漸發展培育出各地特性之葡萄品種,釀制出蘊含當地特有風味之葡萄酒。正如同臺灣茶文化,各地因氣候、品種、發酵與烘焙方式之不同,而各自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味與芳香。
新世界葡萄的始端
而新世界葡萄始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隨歐洲新移民潮帶到當地種植的歐洲葡萄品種,傳抵至南美洲,開始致力于葡萄的耕種與釀造。早期發現歐洲種葡萄無法種植在美洲本土,經數年培育后及枯萎死亡,被當地原生之<葡萄根瘤病芽蟲>啃噬根部;除了在少數氣候特殊干燥的南美洲國家例如智利與阿根廷外,歐洲種葡萄在美國幾乎無法生存。而美洲特有的美洲種葡萄 Vitis-Labrusca經發酵釀造后產生濃郁的狐臭味 Foxy,為葡萄酒帶來不甚悅人的風味,口感不佳無法用來釀造。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由嫁接的方式,將美洲種做為樹根占木,葡萄能順利躲過當地之根瘤病芽蟲的吞噬,葡萄耕種這才正式于美洲落地生根。
美洲葡萄酒由于發展時間不是很長,像是種美國的葡萄樹大多仰賴人工灌溉才得以存活,不若歐洲傳統產區,除非嚴重旱災,否則在歐盟會員國的法定產區級(VQPRD/AOC) 人工灌溉葡萄田是嚴格禁止。在歐洲的傳統葡萄酒產區,無一不是經過數千年的實驗種植,才能天然地培育出適合當地氣候條件之葡萄品種,讓葡萄樹自然生長,讓自然去醞釀酒的滋味與風華,這樣的理念一直是歐洲高級葡萄酒的精神。其實就學理來說,貧瘠的土地刺激了葡萄樹根部向下尋找水源,但是樹根越往土地里鉆,所帶來的大量礦物質不但造就葡萄酒屬于土地的特殊風味,葡萄本身也因根部吸取之水分稀少,使得糖份濃度相對提高,本身也因帶有豐富礦物質而使葡萄酒有了屬于土地的芬芳。
品種的傳遞
十六世紀以后這些品種傳抵美洲后,部分環境適應力強的品種例如:Cabernet Sauvignon, Merlot 與Chardonnay等生長情形良好。但目前新世界葡萄酒釀造方式多以消費者喜好為目的,也就是說,新酒就必須充滿果香,口感柔順。即開即飲的消費方式。尤其剛開始接觸葡萄酒的新進消費者多不愿意買一瓶酒,還必須小心地保存數年后才能盡嘗其味。新世界葡萄酒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大酒展上鋒芒盡出,原因不外釀造方式的改變,也就是說利用科學的方式例如:低溫發酵(Low temperature fermentation)藉以延長葡萄酒發酵期,增長許多酯類物質,增加了果香香氣,雖說使葡萄酒增加許多芳香,但這些在人工低溫環境下生成的脂類物質原本不屬于葡萄酒本身,這種人造的芳香分子很容易就隨溫度增加而散失,在瓶內保存的期也不長,但卻能滿足初學者或一般消費者即開即飲的需求。因此現代新世界釀造法可以說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取向,為了滿足消費者,必須以各種現代科技方式達到這種要求,其中不乏以添加人工化合物的方式例如:橡木木削、橡木精或甘油等,省去繁雜瑣碎的橡木桶培養時間,增益葡萄酒之口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參加一些葡萄酒協會或者葡萄酒俱樂部呢?小編我有些讀者去參加這些活動不僅了解到了葡萄酒的更多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庫也多了不少的存貨。而今天是小編我先簡單的給大家說說傳統葡萄酒產區和新世界葡萄酒之間的pk,不知道你們更喜歡哪類型的葡萄酒呢?我們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