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和硬核的釀造相比,還是和豐富多彩的品種知識相比,關于種植的知識,往往都是容易被忽視的。
然而,今天我們所知關于葡萄的種植知識,其實就是千百年來葡萄種植者和釀造者經驗的積累,其實就是對“風土”的理解,更是對葡萄本身的理解,拋開這些一頭扎進對品種或者對產區特性的學習,會使得知識越學越沒有邏輯性。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關于葡萄種植知識的認知,應當貫穿于學習葡萄酒的始終。
為什么對于葡萄酒的理解,其邏輯的出發點應該是葡萄本身和種植本身呢?
葡萄酒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就是對某一個產區或者某一個品類的葡萄酒質量和風格的理解。什么是葡萄酒的風格?我們在描述一款酒的時候,會去描述的顏色、香氣類型、糖份、酸度、單寧、酒體、酒精度,其實這些元素綜合呈現的不就是一款酒的風格嗎?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不就是葡萄酒的質量嗎?
那么更深入的問題來了,顏色來自什么?糖份來自什么?酸度、單寧和酒體又受什么影響呢?你應該馬上能想到葡萄皮、果肉和葡萄籽的作用,因為這些元素的源頭都根植于此。所以,成分含量的高低、成熟度如何,逐本溯源,都在于葡萄本身,取決于葡萄怎么種,受什么樣的自然條件影響。
熟練掌握種植知識,學習品種和不同產區的表現時,就能融會貫通。比如說,勃艮第的 Chablis 產區,為什么常見的風格就是清爽酒體,高酸,展現著綠色水果,柑橘類水果的香氣?如果你理解了霞多麗這個品種,在Chablis這樣的冷涼的產區,生長期不會很長,所以葡萄中的糖分含量和香氣物質都無法達到溫暖氣候下的水平,但是同時酸度卻能很好的保持,你就能發現,某個產區的風土特點,它適合的品種和這種品種在這個產區的獨特風格,其實是融為一體的知識,是完整的整體。而能把這些知識串聯起來的暗線,就是往往被忽視的葡萄種植的內容。
在葡萄酒的分類中,其實也會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葡萄酒風格和質量的暗線,是種植;而葡萄酒分類的暗線,其實是葡萄酒的釀造工藝。比如說,紅白葡萄酒,雖然看起來是按照顏色來分類,但其實真正的邏輯是按照釀造工藝來分類,因為紅白還有桃紅葡萄酒,在工藝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對葡萄皮的處理。這些不同的做法,就會造成顏色的變化。這個邏輯建立得牢固了,當你更加深入學習葡萄酒時,對于“阿爾薩斯的傳統瓊瑤漿為什么顏色往往很深甚至呈現古銅色”和“橙酒的風格“這樣的問題,就會理解得很透徹。
葡萄種植和釀造,是基礎中的基礎。若想認真學習葡萄酒知識, 還是建議不能忽視對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知識的學習,這些才是牢固的知識金字塔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