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再次將自釀酒推向大眾視野。
據馬來西亞媒體報道,近期在馬來西亞發生的系列“毒酒”案件已致37人死亡,多人還在醫院接受治療。死者中既有馬來西亞本地人,也包括尼泊爾、孟加拉、緬甸等國人,他們當中絕大部分是勞工階層人士,他們是因購買飲用了價格低廉的由家庭作坊釀造的私釀酒而受害的,據檢測,這些私釀酒中的甲醇含量超過標準值的30至50倍。
我國雖沒有發生這樣大規模的自釀酒致死案,但自釀酒的危害同樣不能掉以輕心。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自釀葡萄酒。
據小編在網上搜索發現,相關新聞已是層出不窮。央廣網2016年1月份報道,江蘇揚州一女子因喝了自釀的葡萄酒中毒,經醫院洗胃才好轉。搜狐新聞2017年7月份報道,重慶43歲的鄭先生因喝了妻子釀制的葡萄酒導致甲醇中毒,出現心跳加速,頭痛、腹瀉等癥狀;華聲在線2018年8月份報道,家住郴州某小區的王女士在清理自釀的葡萄酒時,不料盛裝葡萄酒的玻璃瓶突然爆炸,將她的雙手炸成重傷……
據新聞可知,自釀葡萄酒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甲醇超標、雜菌污染和易爆炸。
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
甲醇超標
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甲醇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自釀還是工業化生產都會產生。因為甲醇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原料。一方面,葡萄皮中的果膠在果膠酶或熱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變也會產生大量甲醇,發酵越徹底,甲醇含量會越高。
不過,相比自釀,工業化生產葡萄酒時,一般會通過前處理、改良菌種和改善工藝等方法來降低甲醇含量。一般來說,工業生產的葡萄酒中甲醇的殘留量會更可控,會符合相應的安全標準。而家庭自釀葡萄酒,由于受技術條件、知識水平的影響,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樣的操作,所以自釀過程中的甲醇含量往往不可控,可能較多,當然也有可能少,這個風險是未知的,而且還要隨每個人自釀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說自釀葡萄酒的甲醇一定超標,使人中毒,那倒也不是這樣的。實際上,自釀過程中,甲醇濃度也很難達到對人體有害的濃度,因為葡萄酒并沒有蒸餾的步驟,不會造成甲醇富集。所以,也不一定會使人中毒。
雜菌污染
與甲醇超標相比,雜菌污染導致的有毒物質積累是更常出現的問題。我們覺得可口美味的東西,微生物也同樣喜歡。葡萄果實中大量的葡萄糖為酵母提供了適宜的營養來源,同時也為其他雜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葡萄酒在釀造過程中滅菌的操作要求很嚴格,如果在原料、釀造條件控制不佳時,就會產生“雜菌”,從而破壞葡萄酒的正常發酵,影響酒的口感。甚至,如果滅菌不徹底,雜菌很可能在里面生長,從而產生有毒物質,給食用者帶來風險。
易爆炸
葡萄釀酒發酵過程中,會將糖分等物質轉化為酒精,然后會產生大量氣體,氣體在完全密閉的容器中越來越多,產生出巨大的壓力,一旦超過容器的承受限度,容器就會被炸開。因此,人們在自制葡萄酒時,容器內一般要留1/3的空間以備發酵,蓋子不要蓋得太緊。裝滿自釀葡萄酒的容器就是一枚定時炸彈。
而釀酒的容器最好是瓦缸或者陶瓷、搪瓷等,千萬不能用玻璃、鐵、鋁、普通塑料壺等當做釀酒容器,否則極易發生爆炸,甚至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導致釀出的酒不能喝。
自釀葡萄酒該如何處理,才能很好地除菌?
在自釀之前一定要先找專業人士請教,或者找一本靠譜的、專業的書,先把方法學會,不要盲目自釀。因為自釀還是有一定技術門檻的,如果盲目自釀,很可能浪費時間、浪費葡萄,還釀不出好的葡萄酒。甚至,如果在一些環節出錯,比如滅菌不足,還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操作,確保操作規范、滅菌徹底。滅菌首先應該做到在釀造過程中,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要對所用的器具、容器做好滅菌處理,不要給有害菌留下可乘之機。
自釀葡萄酒沒有品質和安全優勢
相比工業生產,由于技術條件、知識水平的限制,自釀葡萄酒更容易產生甲醇、雜醇油等有毒有害物質,此外,由于家庭釀酒所使用的酵母品種不一定能耐受較高濃度的酒精,因此最終得到的葡萄酒酒精度也可能不夠高,不足以抑制雜菌生長,這也增加了成品酒變質的風險。
自釀葡萄酒往往采用的都是鮮食葡萄,與專門的釀酒葡萄相比,它們的表皮多酚類物質比例并不高,釀成酒在風味上也會打折扣。此外,在鮮食葡萄制成的自釀酒中,對健康有益的抗氧化成分也會更少。
所以,只是為了得到好喝的葡萄酒,自己在家制作并不算值得,還可能要承擔更多的健康和安全風險。
更多紅酒百科知識關注中釀國際,或點擊下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