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上半年我國葡萄酒的進口數量穩步上升,2018年上半年,我國葡萄酒進口量為38.54萬千升,同比增長25.8%。
實際上,在進口酒來源日益多元、品類日益多元的情況下,這種沖擊將會持續加強,而國產葡萄酒則出現進一步分化的狀況,理性調整的企業會逐步改善產品結構,提升盈利水平,其他諸多企業則在沖擊之下嚴重落后。
來源多樣,未來沖擊力恐加強
業界人士認為,進口葡萄酒在來源國、品類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景象,這意味著未來國產葡萄酒幾個為數不多的知名品牌,面臨著“多國聯軍”的沖擊。
從歷史數據來看,我國葡萄酒產量在2012年達到量頂峰,為121 .5萬千升。2013年后出現波動,2015年至2017年產量和增速連年下跌,去年的總產量更是低于2010年總產量(108.8萬千升)。
一方面是國產葡萄酒產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營收的微幅增長,綜合中國酒業協會等的統計數據發現,從2013年至2016年,國內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為408.17億元、419.93億元、462.64億元和484.54億元,呈逐年遞增態勢。
在國產葡萄酒產量下降的同時,進口酒開始跳上舞臺,從2013年至2016年,以及去年1至11月,我國葡萄酒進口量分別為37.68萬千升、38.38萬千升、58.27萬千升、66.84萬千升及70.76萬千升,增速更是從2014年開始呈雙位數遞增。
白蘭地等烈酒指標上升,意味著中國市場對于進口酒新品類的接受程度在上升。
王朝陷入長期虧損狀態,與中國酒業的大環境有關。從2013年開始,由于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的出臺,王朝收入受到影響;加上近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內葡萄酒產品的需求疲軟以及受進口葡萄酒的沖擊,王朝酒的營收與利潤均處于下行通道。
這種狀況無疑成為中國葡萄酒業的一個縮影,也成為2013年后行業進入全面調整期的重要原因。
產量下滑,營收微增
經過了一輪調整后,國產葡萄酒已經進入到了產量下滑、營收微增的狀態,整體向好,但是企業間的差距則進一步拉大。
國家統計局網站披露,去年我國葡萄酒產量累計為100.1萬千升,相較2016年下跌5 .3%。據悉,這是我國葡萄酒產量連續第三年下跌。
除了品質、關稅等因素之外,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進口酒類多元化的優勢,也都會在未來成為國產酒不可忽視的因素。西安酒類經銷商彭發源認為,進口酒類更為多元化,更受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比如過去,大家印象中葡萄酒就是紅酒。”他表示,后來類似于干白、起泡酒等諸多新的酒類不斷進入,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國產葡萄酒在品類概念的推廣上似乎落后于進口酒。
葡萄酒營銷專家認為,這或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很多公司在市場銷售的產品結構是采取“國產+進口”策略,即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增加了進口產品(包括代理或并購)銷售,這導致了營收的增加;其二,部分葡萄酒售價提升,企業增加了高端產品,這有可能促進應收額上升。
這些銷量減少,利潤增長的企業,已經改變了單純銷量至上的思維,作為國內葡萄酒代表性品牌之一的長城葡萄酒,其戰略走向更加體現在聚焦單品,優化結構方面。隨著國產葡萄酒的領軍品牌進入深度調整,將會帶給市場更多積極信號,引導行業走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