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葡萄酒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似乎仍有不少消費者認為:葡萄酒的顏色深淺決定著其品質的高低。
在他們看來,如果酒液的顏色越深,就說明濃郁度和集中度更高,證明其品質越好。
這種說法是真是假呢?我們不妨從葡萄酒的顏色形成中尋找答案。
與葡萄酒顏色深淺有關的因素主要有三個:自然環境、品種本身以及釀酒工藝。
自然環境
一般而言,葡萄酒的顏色主要來自于葡萄果皮上的花青素。
而花青素的形成會受到自然環境中的氣溫、日照、土壤等因素影響。例如,即使是相同的品種,生長在炎熱氣候中的葡萄,果皮顏色也可能比冷涼氣候下更深。
但如果是天性喜涼的葡萄,即便在炎熱環境下生長,它可以獲得更深的顏色,卻也失去了應有的清爽和優雅。
品種本身
除了環境因素,不同葡萄品種因為本身DNA的影響,花青素含量也各不相同。
最經典的對比,就是薄皮的黑皮諾(Pinot Noir)釀成的酒,顏色會比厚皮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淺很多。
然而你能說赤霞珠的品質就一定比黑皮諾好嗎?全球最貴的紅葡萄酒恰恰就是來自勃艮第(Burgundy)的黑皮諾。
釀酒工藝
當葡萄進入釀造過程后,幾乎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酒液顏色的深淺變化。
例如,浸皮時間越長,果皮中色素的析出會越多,酒液的顏色自然更深。但如果一味追求顏色,導致萃取過度,酒液的口感就容易變得艱澀、失衡。
此外,橡木桶熟成以及陳年時發生的氧化反應,也會改變酒液顏色。
陳年時間越長,紅葡萄酒的顏色會從紫紅色到棕紅色,由深到淺地變化;而白葡萄酒卻恰恰相反,顏色會從檸檬綠色到琥珀色,由淺到深改變。
由此看來,我們的結論也就很明顯了:酒液顏色的深淺,和葡萄酒的品質沒有必然聯系。
人們對于深色葡萄酒的追求,就和對高酒精度葡萄酒的盲目信任一樣。而許多葡萄酒生產商,也會特意挑選葡萄品種,或改變釀造方式,只為了迎合市場的喜好。
這樣做很容易會泯滅葡萄酒風格的多樣性,讓葡萄酒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無趣。
說到底,我們何必去相信這些所謂的小技巧呢?
這些手段,都遠不如你聞到的酒香和喝到的口感更實在、靠譜。鼻子和嘴巴,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最好的、判斷美酒品質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