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手機一打開,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微博、各大新聞都在為巴黎圣母院的一場火哀慟,除了因為里面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建筑本身,還有七、八百年來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見證的歷史文化變遷,巴黎圣母院早已成為法國乃至世界宗教、藝術、文學一大象征。所有人都感到惋惜,酒圈的朋友尤甚,除去酒圈的朋友對法國歷史有更多羈絆,巴黎圣母院本身也和酒密切相關。
1、葡萄酒象征著耶穌圣血
巴黎圣母院是一個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所謂“圣母”是天主教的說法,基督教認為,耶穌的肉身母親馬利亞與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是“罪人”,是上帝使用她作器皿,由圣靈懷孕而生下耶穌。
天主教最重要、舉行得最多的禮儀就是彌撒(拉丁語 missa 的音譯,意思是“聚會,聚集”)。其目的是成圣體圣血、祭獻天主,向天主表示欽崇、感恩、祈求和贖罪。教會的主要信仰活動都圍繞著彌撒而進行。彌撒是天主教禮儀生活的主體與中心,也是高峰。
在《圣經·新約》最后晚餐中,耶穌在受難前夕,分別拿起麥面餅和葡萄酒,感謝祝福了,把餅、酒變成自己的圣體圣血,交給門徒們吃、喝,并命令門徒們這樣做,來紀念他;晚餐后,耶穌即被交付,受苦受難,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而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后來天主教每次在圣道禮儀結束后,神父宣稱,祝圣后的葡萄酒與面餅已變成了耶穌的圣血和圣體。隨后參加祈禱的信徒紛紛有秩序地走上前來領食面餅,以此方式舉行彌撒紀念耶穌犧牲。
2、理性女神之殿酒窖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士底獄被攻占,法國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席卷全國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在 3 年內被瓦解。革命者以激烈的手段摧毀了舊秩序,期間充滿了暴力、恐怖和屠殺。
巴黎圣母院也沒能幸免于洗劫和破壞,它曾一度淪為藏酒的倉庫,并被更名為“理性女神之殿”。直到 1802 年,拿破侖又重新賦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職,官員在復活節期間來此參加彌撒,巴黎圣母院的鐘聲再次響起。
3、巴黎圣母院名人與酒
拿破侖
拿破侖復興了巴黎圣母院,2 年后他便在此處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稱拿破侖一世。他的一生非常傳奇,說到他的傳奇故事就不得不提到貫穿他一生的酒了。
拿破侖出生在科西嘉島(Corse)的一個釀酒世家,9 歲在香檳區的軍事學院學習結識了克勞德·酩悅(Claude Moet)的孫子雷米·酩悅(Remy Moet),從此,對香檳的愛一發不可收拾。他曾說,“香檳是勝利者的獎勵,也是失敗者的慰藉。”
拿破侖年輕的時候曾經被派到勃艮第(Burgundy)博訥(Beaune)執行任務,在那里,他被美酒和莊主美麗的女兒吸引,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后來拿破侖被召回巴黎直至稱帝也沒能回去迎娶這位姑娘,后來,姑娘寫了封信給拿破侖,請求使用他的肖像作為酒標并得到應允。這就是杜福爾(Dufouleur)酒莊拿破侖酒標的來源。
拿破侖御醫曾出于健康考慮建議他晚年喝香貝丹(Chambertin)葡萄酒,結果他一喝就愛上了,所以在法國,香貝丹的酒也被稱為御酒。據說拿破侖遠征俄國的時候還帶了大量的香貝丹隨行。
此外拿破侖還特別喜歡白蘭地(Brandy),有一個著名的干邑白蘭地(Cognac)品牌就叫做拿破侖(Courvoisier),因為該品牌創始人和拿破侖很熟悉,常把酒送入宮廷以供飲宴之用,于是便有了“拿破侖之酒”的稱譽。拿破侖被流放到圣海倫島時還帶著這種酒。
雨果
巴黎圣母院自身光芒萬丈,但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才真正使之舉世聞名。1831 年,《巴黎圣母院》出版。在對巴黎圣母院施以浪漫想象的同時,他也傷感地感慨它“或許快要從大地上消逝了”。這掀起了讀者們的共鳴,人們自發捐款,希望修繕巴黎圣母院,最終得到了法國政府的關注與支持,并啟動了持續 20 年的修繕工作。
雨果是那個時代苦艾酒(Absinthe)愛好者代表之一。他曾有句名言——“上帝創造了水,而人類創造了葡萄酒”。19世紀的法國,苦艾酒由早先的醫用轉民用,巴黎街頭的小酒館與咖啡館都能喝。于是雨果和其他一些名人如莫泊桑等每天苦于尋找靈感進行寫作的文人們,每天下午都組團喝酒。
4、美麗的歷史見證者
巴黎圣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Cathe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于法國巴黎西堤島,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于 1163 年到 1250 年間。其前身早在 10 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
在這七、八百年間,巴黎圣母院見證了數代王朝興亡,人類文明發展變遷:
1302 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1430 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 年,教廷在此為圣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1789 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圣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1802 年,拿破侖又重新賦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職。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侖在此加冕。
1944 年二戰期間,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后,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圣母的庇佑。
1996 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余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追思彌撒。
2013 年 5 月 21 日,反對法國政府立法批準同性婚姻的極右派歷史學家及作家韋內(Dominique Venner)在圣母院祭壇前,朝頭部開槍自盡。
現代的巴黎圣母院早已成為一處風景名勝,吸引世界游客前往觀瞻。巴黎圣母院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全長 128 米,中艙 12.5 米寬,整座教堂的全寬 40 米,穹頂(Vault)則為 33 米寬。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后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筑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
圣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 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巴黎圣母院正面高 69 米,被 3 條橫向裝飾帶劃分 3 層:
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
第 2 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
第 3 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
巴黎圣母院的內部并排著兩列長柱子,部極為樸素,嚴謹肅穆,幾乎沒有什么裝飾。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 10 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仿若抬頭就是天堂。
5、一起修繕巴黎圣母院
這樣一座精妙絕倫、意義非凡的殿堂遭到破壞,當然大家都坐不住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刻就宣布,將重建巴黎圣母院,并呼吁全球有識之士共同參與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工作。法國億萬富翁弗朗索瓦·皮諾(法國開云集團董事長和CEO、一級莊拉圖城堡擁有者)也表示,將捐贈 1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6億元),支持重建工作。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通過社交媒體發文,對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表示關注。他說,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遺產的獨特典范,“此時此刻,我的心與法國政府和人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