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那些喜愛喝葡萄酒的人來說,他們通常都會自己來去釀造一些葡萄酒來喝的,那么,各位知道自釀葡萄酒不宜大量飲用的原因是什么嗎?有誰是知道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吧。
為什么品嘗自釀葡萄酒會中毒?
近日,一篇內容“驚悚”的網帖在線上引發了關于自釀葡萄酒的安全性的熱議。該帖子稱,“湖南的張先生在喝過自釀葡萄酒后,突然感覺心跳加快、胸悶、視力模糊,家人發現他全身發抖,嘴唇發紫,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醫生稱他是因所喝葡萄酒中甲醇超標而引起的中毒。”
對此,有專家解釋稱,葡萄皮中的果膠在果膠酶或熱能的作用下能分解出甲醇,而大多數家庭在自釀葡萄酒的發酵過程中并沒有除去甲醇的工藝。
大家知道自釀酒的甲醛從哪里來的呢?
釀酒專業人士向記者解釋,甲醇并不是葡萄汁發酵得到的,甲醇實際上來源于植物組織本身。對于葡萄果實來說,其細胞壁上含有大量的果膠,它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分子交聯構成細胞組織的支撐結構。果膠的本質是半乳糖醛酸聚糖,其側鏈可被酯化。在果膠酶存在的情況下,酯化的果膠就可以產生甲醇。甲醇的產生主要與葡萄的皮與籽部分有關,因此在連皮發酵的紅葡萄酒中,甲醇的含量也會更高一點。
據了解,工業生產的葡萄酒中甲醇的含量約為60-150毫克/升,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標準(Oeno19/2004,葡萄酒中不同物質的較大檢出值,國標規定與其相符),紅葡萄酒與白/桃紅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上限分別是400毫克/升和250毫克/升,甲醇含量低于此標準的葡萄酒可以認為是安全的。
某高校一位食品專業老師表示,若用正確方法釀造,酒中分解出的甲醇含量,并不足以危害健康,“就怕不按比例、不懂工序隨意釀制,除了會產生過多的甲醇外,還會滋生細菌”。他認為,分解出甲醇的含量,與釀酒時間、溫度及原材料等有一定關系。他建議盛裝葡萄酒要使用玻璃器皿或橡木桶,“千萬不要使用塑料瓶、不銹鋼、鋁器皿等容器來盛裝,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營養專科人士邵永春提醒,自釀葡萄酒可以少喝,不適宜大量飲用。人體一旦不慎攝入過量甲醇,就會有頭痛、眼睛不適等中毒癥狀,市民萬不可認為這是簡單的醉酒反應。如果出現此類癥狀,市民應及時就醫檢查。
調查:“自釀族”缺乏質量安全意識
專家稱,不少“自釀族”都是憑經驗辦事,不會太在乎采摘后的加工環節如何控制。一項抽樣調查表明,超過九成以上的“自釀族”完全沒有全程安全意識,不知道釀酒其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自釀”的酒類就很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糖分如何監控,酒精指標如何檢測,原料發酵過程如何選擇等,這些都是“自釀族”的盲區。尤其是自釀族往往只注重采摘的新鮮程度,不懂得事前如何對釀酒器具進行深度消毒,釀酒需要選擇專用酵母,酒精發酵過程中如何控制溫度,釀酒過程應該全封閉消毒等。
但也有資深“自釀族”發言堅稱:“很多人擔心自釀葡萄酒甲醇含量會超標,其實沒有必要擔心的。發酵過程只要注意衛生,不要感染雜菌,發酵溫度在28-33度之間,不接觸鐵質、銅質工具,避免陽光直射,發酵的葡萄酒不會含有什么危害物質的,放心飲用。”
事實上,喝葡萄酒是有益健康的,但是不宜過量的喝,因為葡萄酒畢竟是含有酒精的,喝太多也是會酒精中毒的,所以大家喝葡萄酒要適量的喝,好了,以上的內容就為大家說到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