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滋養著多個古文明 !
人與蜂蜜相伴,已越數千年。蜂蜜,從最初的美味到家族財富實力的象征,還曾一度成為液體貨幣流通多年。而今的蜂蜜已褪去光環,憑借天然的美味和豐富的營養,成為人們餐桌上藥食兩用的佳品。
20世紀40年代,西方生物學家做了一項測試,證實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愛好甜食的高等動物。
正是這種本能,讓人類找到蜂蜜。這樣的美味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人類最早且最易得到的甜品。遠古人類可能是極偶然地在樹干、木頭或山洞中發現了蜂巢中的甜味物質,然后開始想方設法獲得這種滋味強烈的甜食。
考古人員發現,在西班牙巴倫西亞比柯普附近群山的一個洞窟里,有許多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時代壁畫,其中有一幅用紅石繪制的壁畫,反映了當時采集蜂蜜的情景:從一座陡峭的斷崖上垂下一些粗莖或繩索,一個人正在抓住粗莖爬到峭壁凹處的蜂巢前面,一群被激怒的蜜蜂在周圍飛舞。
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南非的德拉肯斯山脈和津巴布韋發現4000多幅屬于7000年以前中、新石器時代的石刻壁畫,其中有70多幅是關于蜜蜂、蜂巢以及采集蜂蜜活動的石刻。在津巴布韋山區的一幅圖畫中,顯示獵蜜人用火舉向蜂巢,熏逐蜜蜂,并有蜜蜂從蜂巢飛出。此外,在土耳其北部也發現了類似的蜜蜂壁畫。
在很多的古籍中,蜂蜜被稱為“甜蜜的藥”,它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幾乎在所有可以找到的古文明的最初記錄中都能發現它的存在。
古印度人將蜂蜜和牛奶列為“延年益壽”的飲料,只有貴族才能喝到蜂蜜調制的發酵飲料。對于古羅馬人來說,蜂蜜更是被尊為“特別的生命液體”,神話中的大神宙斯是被蜂蜜和山羊奶喂大的,其曾孫阿利斯泰俄斯因教會人類馴化蜜蜂而被奉為“養蜂之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著名的蜜蜂研究者,他觀察認為蜂蜜是蜂群采集花蜜后經過熟釀而成,在著作《動物志》中不吝贊美道:“蜂蜜乃從天而降之甘露,尤以繁星升空、彩虹橫渡之時,彼甘露亦增”。
古羅馬史上卓越的詩人維吉爾(公元前70年至公元前19年)之父就是以種田和養蜂為生,維吉爾兩部重要作品《牧歌》和《農事詩》中對養蜂場景都有詳細的描述。公元1世紀時,羅馬貴族對食譜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竟然有一半是關于蜂蜜的。
史書記載,蜂蜜在我國歷史悠久。秦漢時期,蜂蜜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文獻中將蜂蜜稱為“巖蜜”“石蜜”“石飴”“蜂糖”,并把“石蜜、蜂子、蜜蠟”列為上品,指出其有“治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老延年”之功效,且“多服久服不傷人”。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中記載:“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欞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咤曰:‘袁術至于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斗馀而死。”由此可見,蜂蜜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