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檳不僅僅是葡萄酒,更是衣鬢香影的社交生活或慶祝活動的一個普遍象征。修道院院長佩里尼翁被認為是香檳的發明者而留名青史,其最大的貢獻在于以近乎藝術的混合手法釀造香檳酒。
拉開一瓶豪華香檳的軟木塞,所獲得的享受不只是喝酒本身。上好的香檳是絕妙無比的飲料:不甜,卻又透著幾絲蜂蜜般的香甜感;口感醇厚卻不失清鮮;細致卻滿口豐盈;好喝順口卻散發著多層次的風味:有果味、堅果味,甚至黑巧克力的味道等。這些特色,是聽見軟木塞“啵”一聲跳開時,個人滿心期盼的。
經驗說明了雖然香檳區投注了無數的財力來維持其盛名不衰,但是印在瓶身上的“香檳”二字并不等于品質保證。有些香檳精致優美令人再三回味,有些卻或過酸或甜膩或平板乏味,令人大失所望。原因出在本區偏北的地理位置。香檳區因鄰近巴黎與東邊的各歐洲飲酒國家,在釀酒史上的確有地利之便,但就氣候而言,卻太偏北偏冷,低溫使得本區的葡萄無法達到釀造靜態紅酒與白酒應有的熟度,而無法與南部各酒區競爭。
為了掩飾這個弱點,16世紀的香檳區酒農甚至在酒中加入深黑色的接骨木果汁染色,以模仿勃艮第酒較濃的顏色。經過不斷地研究與嘗試,到17世紀時才獲得重大突破。當時歐特維爾鎮(Hautvillers)的修道院院長佩里尼翁(Dom Perignon)被誤認為是將氣泡打入靜態酒中的人,事實上酒中有氣泡的現象一直是當時大家所極力避免的,因為當時所用的酒瓶會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爆炸。
佩里尼翁最大的貢獻在于以精巧的調配方法,將香檳區不同葡萄園所生產的酒混合,而不是遵循勃艮第修士的釀酒方式。以混合方式釀出品質更好、氣泡滋滋作響的酒,再配合新研發的不爆酒瓶,不久就先后搶進倫敦及巴黎市場且大獲全勝。從此以后,大部分的香檳酒都是混合釀成使用不同品種、不同葡萄園生產以及不同年份的葡萄來釀酒。正如同佩里尼翁所體悟的,香檳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其中的泡泡,而在于混合調配各種葡萄釀酒的巧妙手法。感謝關注前沿葡萄酒,希望閱讀我們的文章能帶給您啟迪或收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