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喝過的第一瓶葡萄酒是什么味道嗎?
出生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我們,大多數人對葡萄酒的記憶是一杯苦澀的紅色液體,要煞有介事地用高腳杯裝著才會有“品味”。喝的時候兌點雪碧或者可樂,甜甜的多少能讓它好咽下去一些。不少外國人沒少拿這個笑話過我們,于是不服氣的反駁道:直到現在英國人還在給中國的貴價紅茶加奶和糖調味呢!
細想下,這些“笑話”背后是一個國家的葡萄酒產業的轉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往葡萄酒里加可樂,因為國產葡萄酒的質量在短短幾十年間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大量進口優質的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讓人們意識到葡萄酒原來是一種可以很順口,有著豐富內涵的飲料。對于年輕來說,白酒有種中年危機的意味;啤酒太大眾有點上不了臺面,葡萄酒喝著恰好,度數不高容易入口,聚會場合大家都能喝又顯得“有涵養”。葡萄酒文化離大眾的生活不再遙遠,它在過去40年的變遷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所經歷的小故事組成。
1. 來自水、茶和巧克力的挑戰
17世紀時,飲用水成為了眾多城市的稀缺品,烈酒與咖啡尚不可得,于是葡萄酒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歐洲人的首選。那個時候是葡萄酒的黃金時代。到了后來,飲用水的增多,咖啡、茶和巧克力等新型食物的到來,給葡萄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迫不得已,葡萄酒只能淪落為“二線”飲品,而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才得以改善。
2. 第一屆葡萄酒“世界杯”
現在,跟著小編一起穿梭回中世紀盛期吧!當時,來自佛蘭德斯(Flanders)、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商人靠著羊毛和紅酒貿易發家致富。與此同時,香檳(Champagne)地區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博覽會。超過70個葡萄酒產區(包括法國最著名的幾個產區)參與了此次博覽會。這次博覽會也被人們稱為葡萄酒“世界杯”。猜猜是哪個國家或葡萄酒產區笑到了最后?答案是塞浦路斯(Cyprus)!
3. 有趣的葡萄性別
釀酒葡萄還有幾個遠房親戚:沙地葡萄(Vitis rupestris)、河岸葡萄(Vitis riparia)和夏葡萄(Vitis aestivalis)。和釀酒葡萄不同的是,由于不具備足夠的甜度和酸度,以上這些葡萄品種都不適合用來釀酒。
而說到葡萄的性別,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野生葡萄與許多植物(如柳樹、白楊和大多數冬青樹)一樣,一顆植株開的花非雌即雄(即雌雄異株),只有極少數是雌雄同株的。如果附近剛好有雄株能提供花粉,那么雌株就能順利開花結果。但一般情況下,雄株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最早對葡萄進行人工種植的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們理所當然地挑出那些多產的雌株,而舍棄不能產葡萄的雄株。然而沒有雄株存在,雌株根本不可能開花結果,只有那些雌雄同體的葡萄藤才能結出果實。經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人們終于發現了這一點,于是就只選擇雌雄同株、能夠進行自花授粉的葡萄樹進行栽培。
葡萄酒文化源遠流長,與我們而言已不再陌生,葡萄酒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我們生活中的常備飲品,歷史不斷在更新,葡萄酒的未來之路,必有你我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