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小伙伴們交流時候,發現大家對辨別葡萄酒真假和優劣的話題很感興趣,還向我炫出各種“技能”……
其實我對大家描述的各種所謂“秘笈”也挺感興趣,因為其中很多都刷新了我的認知,也讓我感到郁悶:寶子們,憑這些不靠譜的方法,怎么可能買到好酒呢?
當然,每個行業都存在真假優劣的問題。但作為舶來品,葡萄酒行業總會自帶一些神秘色彩,所以更容易出現各種傳言。傳到最后,竟也都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今天就來聊聊那些不靠譜的“選酒技巧”,大家以后不要再誤入了歧途……
辨別葡萄酒真假篇
擰瓶帽
有一種說法:擰一擰葡萄酒的錫紙瓶帽,能轉動的就是真酒,擰不動的則是假酒。唉……我真的想去擰一擰說這話人的腦子,看能不能擰出水來?
假的!不靠譜!
錫紙帽的松緊,只是工藝和材質的區別造成的。比如一般機器封瓶會比較松,而人工封瓶則比較緊;鋁制的封帽相對容易轉動,而鋁錫或鋁塑混合材質的封帽則不容易轉動……
因此,瓶帽擰不擰得動,跟葡萄酒的真偽沒有任何關系。我遇到過不少昂貴的名莊酒,瓶帽都非常緊實,并不容易轉動。
看條碼
關于葡萄酒條碼的傳言,很多消費者都爛熟于心:條碼代表著原產地,69開頭是國產酒,3開頭是法國酒,8開頭是西班牙酒,9開頭是澳洲酒……
假的!不靠譜!
但是背得再熟,也并沒有什么用。造假者連完整的酒標都能仿造,難道不會做個假條碼嘛?況且,條形碼是可以異地申請的,有很多進口葡萄酒,在原產國并沒有做條形碼,都是委托我國進口商去申請的條碼。因此原瓶進口葡萄酒,條形碼是69開頭的情況,市場上也屢見不鮮。
看計量單位
“原瓶進口葡萄酒酒標上的容量都是用cl(厘升),國內灌裝或假冒進口酒則是用ml(毫升)”。這就好比說,巧克力包裝上,如果寫著“塊”就是正品,寫著“顆”就是假貨,不荒謬嗎?
假的!不靠譜!
就算在歐洲,對葡萄酒的容量單位也沒有強制的規定,在酒標上用哪種計量單位都很正常,完全由生產者自行決定。
波爾多列級名莊拉圖的酒標計量用的就是ml
辨別葡萄酒優劣篇
摸瓶底
很多人在選擇葡萄酒時,都會煞有其事地摸摸葡萄酒瓶的屁股,然后一本正經地說:“瓶底辣么深,一定是好酒”!呃……摸摸瓶子屁股就能知道酒質好壞,是你的頭腦太簡單,還是酒莊的頭腦太簡單?
在過去,瓶底越深的酒,理論上的確更加具有陳年潛力,會產生更多的沉淀物,所以需要被更深的瓶底所收容。但現在已經完全市場化了,酒瓶只是包裝的一部分,是可以人為選擇定制的。說白了,就算是雪碧,想用深底的重型瓶也可以呀,更何況那些葡萄酒生產商呢?
而現如今,往往是那些生產廉價入門酒的酒商,最喜歡用深底的重型酒瓶作為包裝,以此作為產品的賣點,好多賣些銀子。
看酒精度
很多人說:“葡萄酒的酒精度越高,品質越好”!說這話的,八成是喝白酒的吧?
如果葡萄酒真的是酒精度高才好,那大家朝思暮想的波爾多,還有好酒嗎?即便是拉菲這樣的名莊,很多年份都只有13度而已。再看西班牙或者澳洲葡萄酒,別說14度,超過15度都輕輕松松。
事實上,酒精度的高低與葡萄酒品質并沒有關聯,氣候炎熱的產區酒精度偏高,氣候冷涼的產區酒精度偏低,僅此而已。
再者說,如果嫌酒精度低,想提升是很簡單的,釀造時候加糖就可以了。但是先天風味不足,光有高酒精度,只會讓葡萄酒更加不平衡,品質更差而已。
所以,想買到真正的好酒,千萬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的“竅門”。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自身的葡萄酒知識儲備,懂得越多,錯得越少;其次,要找到靠譜的購買渠道;最后,端正心態,學會親自品鑒。畢竟,喝到嘴巴里的,才是最真實的。
全文結束,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葡萄酒干貨,記得關注哦!
葡萄酒點伴,伴您學最實用的知識,品最值得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