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隔三秒半,就有一瓶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被打開。孰真孰假難以考量,但當我們透過晶瑩的氣泡,于馥郁的絲縷香氣中追尋舌尖的甜美時,不應忘記凱歌香檳背后那位偉大的女性——凱歌夫人,她于荊棘之中行走,卻綻放為美麗的玫瑰。
凱歌夫人肖像畫(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凱歌夫人本名芭布-妮可(Barbe-Nicole),1777年出生于法國蘭斯(Reims),是紡織業大亨尼古拉斯·彭莎登(Nicolas Ponsardin)男爵的長女。在她的記憶里,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快樂與富足,在良好教育的熏陶下,21歲的芭布-妮可出落為優雅大方的精英階層少女,與此生摯愛弗朗索瓦·凱歌(Francois Clicquot)締結良緣,成為凱歌夫人(Madame Clicquot)。
那時,似乎是凱歌夫人一生中最甜蜜的時光。一個是富有的男爵后代,真正的天之驕女;一位同樣來自財力雄厚的望族,其家族除紡織業外還涉足酒商行業。金童玉女的結合總能成就一段佳話,婚后弗朗索瓦成功經營起了自己的香檳事業,凱歌夫人身處幕后,學習釀酒技術和葡萄園管理,默默支持著丈夫,生活和美酒一樣,越發香甜。
凱歌香檳葡萄園(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就在小兩口的事業蒸蒸日上,感情愈發深厚之時,這幸福的泡影陡然破碎。1805年,弗朗索瓦突然去世,安寧的生活被命運殘忍奪走,27歲的凱歌夫人變成了寡婦,喪夫的巨大悲痛將凱歌夫人淹沒。
對凱歌夫人來說,丈夫留下的事業是夫妻二人共同經營的心血,早已不能用金錢衡量其價值,而是寄托哀思的唯一方式。因此,她毅然決然地繼承了丈夫的香檳事業,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周遭質疑的聲音再也壓制不住凱歌夫人天才般的管理能力和極具遠見的國際視野。勇敢的花就此綻放,它輕視世人的不解,用柔軟的花枝抵御著刺人的荊棘。
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為了增加利潤,凱歌夫人跳過了中間商,以直銷的方式直接把香檳賣給終端顧客,并且不斷地塑造凱歌香檳奢華的品牌形象。1810年,凱歌夫人釀造出歷史記載上第一瓶年份香檳(Vintage Champagne),證明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又在1814年,憑借自己的膽量和魄力,突破拿破侖對歐洲大陸實行的貿易封鎖,將10,550瓶香檳成功運往俄羅斯。這些銷往俄羅斯的“幸運之酒”受到了當地人民熱烈的追捧,還贏得了普希金(Pushkin)、契訶夫(Chekhov)和果戈里(Gogol)等俄國文壇巨匠的稱贊。
凱歌皇牌香檳(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這個時期的香檳酒液冒著氣泡,帶有甜味,品質還算不錯,但人們很難去除香檳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沉淀。在追求完美和勇于創新的信念驅動下,凱歌夫人在1816年發明了有效去除沉淀的轉瓶桌(Riddling Table):這是一種帶有特殊圓孔的桌子,將倒置的香檳酒瓶放于孔洞中,使沉淀物聚集在瓶頸處,在瓶內壓力下,酵母沉淀物被排出,得到澄清的酒液。
香檳轉瓶(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這項工藝一直延續至今,是釀造香檳必不可少的步驟。這項技術革新引領了香檳釀造業的潮流,釀造出的香檳酒質清澈,品質超群。但凱歌夫人不斷探索創新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止。1818年,她突破傳統,釀造出第一款桃紅香檳。她的進取精神和睿智果敢也得到了世人的認同,被譽為“香檳貴婦”(Grande Dame of Champagne)。
凱歌夫人畫像(圖片來源:www.veuve-clicquot.com)
1866年,終生未再嫁的凱歌夫人以89歲高齡與世長辭,她的一生是悲情的,也是輝煌的。命運不公,在她的生命中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口,她卻將思念化作前進的動力,在這首以愛情為主旋律的贊歌中,凱歌夫人以香檳為音符,譜出了屬于自己的醇美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