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音樂節最吸引人,下午既不會太熱,晚上又不會太冷。最近,不少大小音樂節在各地舉辦,吸引眾多樂迷關注和購票。“去音樂節要帶什么”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能快速補充水分的黃瓜、能在草坪上C位出鏡的充氣沙發、關鍵時刻不求人的一次性雨衣等等。捎酒進音樂節是不被允許的,但耐不住年輕人總有對策。
帶酒
主打一個刺激
從未體驗過線下聽歌的阿樸,近期去了趟音樂節,報廢了一雙比票錢還貴的鞋,把皮膚曬深了一個色號,還帶回了音樂節特產——遍布全身的若干蚊子包。
快樂是真的快樂,鬧騰也是真的鬧騰。再問以后還愿不愿意去音樂節,阿樸表示肯定,只是下次再去時得做好萬全的準備。
從未去過音樂節的阿樸,算是在現場開了眼界。聽歌的不聽歌的,都蜂擁而來。那些能帶的不能帶的,都有現身。他表示,不少音樂節說明不準帶入的東西,在現場并非難以找到。“怎么敢啊。飲用水都不讓帶,只能帶黃瓜補水。哪個小天才想出的點子,把酒捎進音樂節?”
說到在音樂節場內見到有人喝酒,阿樸表示不羨慕是假的,但真讓他捎帶酒進音樂節還是不敢的。在安檢環節被發現,會很社死。而在場內喝醉發酒瘋,更是相當不體面的行為。
不過不少樂迷并不在意這些顧慮,他們總有方法能把酒捎進音樂節場內。在他們看來,費盡心思帶進來的酒,其實喝不夠幾口。帶酒,仿佛像當年往教室里帶早餐,躲在人群中偷偷“享用”,主打的就是一個刺激。
有網友表示,把葡萄酒裝入保溫瓶,并向安檢人員表示是給小孩準備的保溫瓶,就能把葡萄酒“偷渡”進音樂節會場內。也有網友展示了自己捎進音樂節的mini版洋酒,幾個小酒瓶排列在一起,剛剛夠巴掌大,剛剛夠做一杯“音樂節限定特調”。
這樣帶進來的酒,真的會好喝嗎?也有網友表示悄悄帶進來的酒沒喝一口,“不知道是因為天氣過熱還是酒本身不行,難喝到一口都咽不下去。”
在音樂節上,除了能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手的live現場,還能跟著眾多樂迷一起嗨一起蹦,累了就往人潮外側走,去遠處的草坪坐著,體會音響帶來的震感以及射燈與黃昏相交織的光影。
有樂迷稱,“這么好的氣氛,卻沒有酒,總感覺很遺憾。”音樂節不能喝酒,甚至飲用水都不能自帶,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有些音樂節不給帶酒
有曾做過戶外活動策劃的知情人表示,音樂節不允許觀眾自行帶酒入場的要求并不罕見。不讓帶酒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原因不外乎主辦方出于安全管理上的考慮、場地不具有提供餐飲服務的條件,以及酒飲供應商的排他性安排。
放開場內飲酒,意味著在安全管理上的難度提高了不止一點點。“前幾年辦不了,再多的想法也只停留在想法階段。如今能辦了,主辦方想先把活動安穩地辦完,冒風險的選擇容后再議,也能理解。”
事實上,當音樂節與“喝酒鬧事”等關鍵詞關聯起來時,無論是再拿舉辦資質,還是再對外售票,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其次,部分音樂節場地條件并不能夠為樂迷提供餐飲服務。
“有些音樂節是在體育場或者演藝中心辦的,那肯定得跟隨場地的規矩來。哪怕周邊有草坪,草坪上也不一定能設置餐飲配套。而且設置餐飲配套,找供應商、增派人力去現場維護甚至活動后的場地還原,都是一項項需要落實到位的細節。”
還有個重要原因,音樂節在售的酒水產品,或來自其贊助商旗下品牌。以啤酒為例,多家知名啤酒品牌都成為音樂節、演唱會等戶外活動的贊助商,其旗下品牌的酒水也會在活動現場售賣(杯賣或瓶裝售賣)。
有網友表示,音樂節場內售賣的啤酒要比平時在商超渠道購買的同款商品更貴。而更高的售價和較小的選擇空間,也成為部分樂迷選擇自己悄悄帶酒的理由之一。
“只是說,如果主辦方能提供價格適中且稍能有選擇余地的酒款,誰還會費勁去違反規定帶酒進去?”
結語
在音樂節逐漸紅火的當下,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滿足餐飲需要,也成為樂迷們的訴求。而如何能在可控范圍內更大程度地借餐飲等產品來拓展收入來源,成為音樂節主辦方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編 | Shirley
圖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