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剛接觸葡萄酒的新手,或是經驗豐富的老手,時常會看到品飲葡萄酒時搖晃酒杯,這是為了讓葡萄酒跟空氣接觸,進而加速酒的氧化,讓酒香氣擴散更均勻。比方說溫度過低或是較年輕的葡萄酒,香氣都被鎖起來了,就更需要搖杯來提升溫度或是加速氧化,絕對不是為了耍帥!
喝一口酒或者搖一下酒杯,然后觀察酒杯的內壁,你應該可以看到杯壁上出現了一條條透明的柱狀液體,就像一行行汩汩流下的“眼淚”一樣,這些酒柱,就是傳說中的“酒淚”、“酒腳”或者“掛懷”。
酒淚的背后隱藏了一道奇妙的科學原理。葡萄酒的大部分成分是水,其他重要物質有礦物質、多酚類物質、糖、酸、甘油和乙醇等。其中水和乙醇對酒淚的形成尤其重要。乙醇比水揮發得更快,而且它的極性比水的弱很多;另外,乙醇屬于表面活性物質,所以在葡萄酒的酒液表面會聚集更多的乙醇分子,比水分子的數量還要多。乙醇的揮發速度比水要快很多,尤其是在酒液比較薄的地方,比如殘留了少量酒液的杯壁上。
由于葡萄酒大部份的成份是水,其他內含物質有:礦物質、 酒精 、糖、酸、甘油......等,我們可以說淚腳的形成是一種科學原理,其中又以水和酒精對淚腳的形成最為重要。
1. 酒精揮發的速度比水更快,加上酒液表面的酒精分子會比水分子的數量要多,尤其在酒液比較薄的地方--例如搖晃杯子并殘留在杯壁上的酒。
2. 由于水的表面張力比較高,它習慣于吸附其他的分子。
3. 酒精的表面張力比水的低,而且它的極性更弱。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表面張力比純凈水的要低一些。
因此,當葡萄酒中的酒精開始揮發之后,酒液表面的酒精分子濃度就會下降,從而導致酒液的表面張力升高,最終形成一個表面張力梯度。出現這樣的梯度后,下層酒液中的水分子就會自動往上移動到液體表面,以緩和表面的張力。于是,在一杯葡萄酒的主液面上,就會形成一圈高低表面張力區,隨著酒精的不斷揮發,高低表面張力區會不斷擴大。不過,高低表面張力區之間的牽引力并不能抵抗重力的作用,所以杯壁上的液體最終還會慢慢流回到主液面,形成所謂的“淚腳”。而液體的這種因為表面張力梯度而造成的傳質現象就是著名的“馬倫哥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
對于喝酒的人而言,淚腳可以大概說明哪些情況呢? 以科學的角度來說,淚腳可以看出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因為酒精是淚腳形成的最關鍵因素,所以淚腳的數量、持續時間都有很大的關連。
酒精濃度越高的紅酒,淚腳就越多、持續的時間也會越長。不過因為和酒精揮發有關,所以溫度、濕度這些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淚腳的產生。
溫度越高=酒精揮發的快=淚腳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