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亡靈世界的人們,似乎與我們沒有什么不同,他們依然豐富多彩地活著。正如俗世的翻版一般,他們喜怒哀樂俱全,講究生活方式,飽食人間煙火。每當亡靈節來臨,他們就會踏上用金黃色花瓣鋪成的探親橋,和人世間的家人們團聚。只要我們記得彼此,死亡就不是生命的終結。
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
電影《尋夢環游記》給了不少人一個答案: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一直以來,在東方的教育體系中,關于死亡似乎總是一個忌諱莫深的話題。逝者的世界令人感到恐懼,當直面死亡時,我們總會感到悲傷與難過。然而在這部墨西哥影片中,死亡卻并不是終結,而是前往另一個多彩世界的開始。
在亡靈世界的人們,依然可以燦爛地生活著。正如俗世的翻版一般,他們喜怒哀樂俱全,可以飽食人間煙火,講究穿衣戴帽,喜愛吃香喝辣,在各個崗位上各司其職。和人唯一的區別,是他們沒有了痛苦、煩惱和壓力,也再不用為了柴米油鹽而日夜奔波。
每當萬圣節來臨,亡靈們便會順著家人用萬壽菊花瓣鋪出的金黃色探親橋回到人間,與家人們團聚,與他們一起享受自己在人世時的喜歡的食物,伴隨著音樂跳舞、歌唱。
然而,若是亡靈在陽世間沒有任何人的供奉,那就無法走上這條歸家之路,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亡靈世界,與同樣無法回家的亡靈作伴。
盡管沒有在萬圣節被供奉,但只要仍然存在于亡靈世界中,就代表自己在人世間仍然被某個人記得。直到有一天,當現實世界中再沒有人記得你時,那么在亡靈世界的你也會魂飛魄散。
被人記住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影片中的這一幕,仿佛也反映著真實生活中的我們。當我們是孩童時,被父母牽掛;長大后,在社會上被需要。然而,當我們逐漸老去,不能再發光發熱,是否還會被人們所提及?
當與我們有著共同回憶的人都慢慢離開時,那種孤獨感和被遺忘的恐懼會慢慢襲來,時時刻刻在提醒著你:“嘿,你就要被忘記了。”
你看,死亡從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請記住我
《尋夢環游記》將故事的發生場景設定在墨西哥,是因為墨西哥或許是世界上看待死亡最不一樣的城市。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在《孤獨的迷宮》中是這樣描寫的:
“對于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絕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對于墨西哥人而言卻恰恰相反,他們接近、調侃、愛撫死亡,與死亡共寢,甚至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愛的娛樂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愛。”
每一年,從10月31日起,墨西哥就會開始舉國歡度亡靈節(Death Day)。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去世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去世的成年人,這兩天也被統稱為“鬼節”。
墨西哥的這一節日,雖然與西方的“萬圣節”有相似之處,但卻并不是一個概念。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早在西班牙人到達墨西哥之前,印第安部落在每年的七八月之間就會舉行祭奠亡靈的活動。
印第安的土著認為,只有善待亡靈,讓他們能夠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的保佑無災無病,莊稼也會大豐收。在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大陸之后,他們便將西方的諸圣節、印第安的亡靈節以及土著的陪葬和祭祀風俗結合起來,創造了今天的亡靈節。
按照古老的印第安說法,除了人們居住的世界之外,宇宙還存在上方天和下方天,逝者會進入“天際”,到宇宙的無限循環之中。
墨西哥人從古代印第安人的哲學里繼承了這種對于生命的看法,他們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就算人死去,也依然活在群體的記憶與精神中,死亡只不過是進入另一個嶄新階段的起點。
因此,他們也堅信死去的人會在亡靈節這天從地下世界回到人世間,與自己的親朋好友相會,他們也會以最喜悅的心情迎接故去人的到來。
由于11月1日和2日是亡者靈魂歸家的日子,所以在這一天之前,墨西哥人會將去世親屬的遺骸從墓地中取出并仔細清洗,之后再次安葬。在亡靈節當天,就如影片中一般,人們會在墓地通往村莊或者小鎮的路上撒下黃色的萬壽菊花瓣,讓亡靈順著芬芳的小路歸來。
晚上,人們還會在家門口點上南瓜燈籠,讓亡靈可以找到回家的光亮。墨西哥人還會在祭壇上擺放著玉米羹、巧克力、面包、粽子、辣醬、南瓜、甜點等供品供亡靈享用。
在節日里,大街小巷的店鋪內,骷髏油畫、玩偶比比皆是,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帶著面具,穿上印有骷髏的鬼怪衣服走在街上,以此迎接歸來的亡者。
為了讓亡者開心,人們在家中也會擺上精致的祭壇,上面擺放著逝去親人的照片,以及水、水果、剪紙、蠟燭和燈座。
這些東西每一樣都有各自的象征:用容器裝著的水,是為了讓遠道而來的亡靈可以先喝一口解解渴;水果代表“土”;剪紙或有色宣紙會隨著風輕輕飄揚,代表“風”;蠟燭及燈座代表“火”,象征著光明、信念和希望。
最后,還一定會有一個指示著四個方向的十字架,讓亡靈可以找到來的路以及歸去的路。
夜幕降臨之時,也是最熱鬧的時候,一些墨西哥人會在家中慶祝亡者的歸來,還有一些人會攜家帶眷地到墓地守靈,與已逝的亡魂一起過夜開派對。這一晚是屬于重聚的狂歡,生與死的概念似乎都變得模糊了起來。
墓地里吃死亡面包,喝龍舌蘭
午夜時分,半山腰的墓地中,閃爍的燭火點亮了整座墓園。
在每一座墓碑前,幾乎都守候著逝者的親人好友們。他們在墓碑前點燃彩色的蠟燭、鋪上鮮花、擺上裝點過的骷髏頭裝飾,與重返世間的亡者們一起慶祝著節日。
既然是過節,當然少不了美食與美酒,甚至還有人會邀請樂隊,在樂曲的伴奏下,于墓碑旁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畢竟是重逢的日子,一起吃好喝好才開心。
在亡靈節上,除了備受歡迎的特制骷髏糖、玉米粽(Tamal)和莫雷醬(由多種不同的辣椒及巧克力做成,墨西哥出名的調味醬)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龍舌蘭酒(Mezcal)以及死亡面包(Pan de Muerte)。
大概沒有一個墨西哥人會不喜愛喝龍舌蘭酒,在《尋夢環游記》中,被遺忘而消散的流浪漢亡魂在亡靈世界仍然嗜酒如命,在消散前手邊留下的酒杯中,便呈放著剔透的龍舌蘭酒。
作為世界八大烈酒之中的一員,龍舌蘭酒是墨西哥的國酒,也被稱為墨西哥的靈魂。
龍舌蘭酒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西元三世紀前,當時的印第安人已經會使用龍舌蘭的根莖來釀酒了。但由于釀酒技術的限制,那時所制作出來的酒只能叫做酒精發酵酒,就是現在常見的普基酒(Pulque)。
當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征服者來到新大陸的時候,他們也帶來了成熟的蒸餾技術。西班牙人用蒸餾的方式提升了普基酒的酒精度,這種新的產品成功取代了葡萄酒,成為了這些殖民者大量消費的對象。經過長久的嘗試與改良之后,逐漸演變成今日的龍舌蘭酒。
墨西哥人喝龍舌蘭的方式與美國人在虎口或者杯口撒食鹽不同,他們會先調制一杯紅色的飲料,這杯飲料不含酒精,而是用鮮榨橙汁和檸檬汁再加入糖漿,以及少量辣醬調制而成。
在喝龍舌蘭之前,他們會將酒液先倒入杯中,裝有紅色飲料的杯子再放在旁邊,喝一口龍舌蘭,再喝一口調制的紅色飲品,那種美妙的滋味,可不是一口悶的喝法比得了的。
與龍舌蘭一樣,死亡面包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傳說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瑪雅人以活人獻祭神靈的傳統,在尚未開化的時代,墨西哥人會摘取活人正在跳動的心臟,放在特殊的容器中來祭祀神靈。當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后,覺得這種祭祀手法過于殘暴,于是改用面包裹上紅色的糖漿,以此來代替活人的心臟,于是便有了今日的死亡面包。
也許對于墨西哥人而言,死亡從不是苦澀的,所以死亡面包的味道也會做得十分甜美。
這種面包在制作過程中,同樣加入了龍舌蘭酒來增加香氣,除此以外,面團中還加入了茴香籽,表面撒上了大量的糖分,吃起來有淡淡的柑橘果香,又有奶油蛋卷般的口感。
非常有特色的是,死亡面包還會做出骷髏頭和骷髏手骨的造型:面包的上部中心通常有一個小圓球,代表頭顱,長條狀的裝飾則代表骨頭。在墨西哥人看來,環狀排列的順序就預示著生命的輪回,將面包做成這樣的形狀意在歡迎亡靈回家。
亡靈節或許是世界上最溫暖的的鬼節,它讓我們坦然地面對死亡,也讓我們懂得:也許我們無力阻擋時間的流逝,也必將與家人、愛人生死相隔。但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者的記憶,便是對靈魂的延續。
記憶是這樣美好的一件事情,在愛的記憶消失之前,請讓我們記住彼此。
文、編 | Est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