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我們中國人現在缺乏信仰。為什么呢。去國外旅行,見到歐洲建的一些魁麗的建筑,多半是些教堂,或是博物館,可見歐洲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與對文化的熱愛。而在中國,看到建造得高大壯觀的,要么是政府大樓,要么是銀行大廈,可見,中國人信仰的是權力與金錢。
這句話說對了一半。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的設立就是為了公平地選撥官員,科舉的實施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當官的可能,為官就有權力,就有穩定的收入,就有穩定的生活。直到現在,考上公務員依舊是許多人的夢想。誰家的孩子考上公務員、事業單位,這些才叫正式工作,找個國企還象點樣,至少是個單位,至于進了私人企業,有個專門名詞,叫“打工”。工作分為三六九等,每個人都在對號入座。至于金錢,我們中國人都窮怕了,只要有機會賺錢,干什么都行。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無論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每個人都在為了權力與財富努力經營。
而沒有說對的另一半,我們中國人其實信仰的不是權力與金錢,也不是什么宗教。中國人骨子里的信仰其實是“祖先崇拜”。一個人事業輝煌那一定是“祖上積德”、社會名望大,出人頭地,那一定會“光宗耀祖”、“咒你祖宗十八代”那是最惡毒的語言,“刨你祖墳”是對人最大的污辱,“數典忘祖”最大的罪過,“欺師滅祖”更是天理難容。。。 祖先在我們的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甚至我們自稱自己的國家就叫“祖國”!所以,對祖先的祭祀是我們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儀式。
中華遠祖的祭祀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祭典是歌頌軒轅黃帝開創中華文明豐功的祭祀樂舞,以“頌揚黃帝功德,傳承民族記憶,守護精神家園,構建和諧中華”為主題定位。中華大祭祖典禮將包括擊鼓鳴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拜謁祖陵等內容。其中,《告祭樂舞》作為清明黃帝祭典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海內外華人、僑胞和國內專家、學者的一致贊譽,整個場面氣勢恢弘,是公祭中的精彩華章。《樂舞告祭·軒轅頌》由《序禮》、上篇《云門》、下篇《龍紀》組成。
每年清明節在陜西都會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祠堂的祭祀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系起來,并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是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國外連接人們信仰的力量可能都是教堂,而在中國,連接我們信仰的,就是祠堂了。在我們老家,年三十的年夜飯之前,都必須祭祀宗祠。男女婚嫁、新生兒入譜、村中大事,都必須到宗祠祭祀。
祖先牌位的供奉
大多數家庭都會供奉祖先的牌位,在重要日子或者家中重大事宜,除夕春節都會祭祀。
清明掃墓
清明是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清明也是踏青節,這一天,中國人都外出郊游,踏青掃墓,祭拜先人,是緬懷故去親人的特殊日子。
關于清明節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春秋時期公子重耳流亡他國,餓得不行,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割肉奉君,公子重耳做了國君后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七月十五祭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在老家,七月十五最重要的便是給先人燒紙錢,愿先人在另一個世界富足常有。傳說躲在一口煮了多年,鍋灰厚重的大鍋下,可以在這一天見著先人回來團聚。另一件開心的事情就是打糍粑,將糯米蒸熟,放在桶中打成泥狀,做成一個一個,再混上豆粉,香得不行。糍粑也是供奉先祖的供品之一。
冬至祭祖
冬至在老家叫掛紙,將墳前長了一年的雜草割去,并培上新土,并掛上紙錢。從冬至這一天,只要有時間,一直到大年三十夜都可以去掛。有為先人添加被服之意。
祭祀與酒
在祭祀祖先的時候,離不開酒。酒最原始的作用,便是祭祀,而且都是需要挑選好酒用來祭祀。公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并用酒作為主祭品。唐宋明清日漸升格并達諸侯王規格,而選擇主祭品——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非美酒佳釀根本沒有資格配享孔廟。
在我國的各民族中,也普遍用酒祭祀祖先的習俗。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人去世后,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或“豆腐飯”。雖然葬禮期間的舉辦的宴席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怒族,村寨中人病亡后,各戶還需帶酒來吊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普米族視死如生,停尸舉喪期間,死者靈前的美酒不斷,送棺入土前,還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佳釀。所以,很多時候,酒也是人與神溝通的工具,用酒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哀思,再貼切不過了。
所以,不要再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對祖先的崇拜,我們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并且還將延續下去。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介紹】朱衛東,國家一級品酒師,ISG高級侍酒師(SDP),國際侍酒師高級講師,WSET官方授權講師,2017年6月被選舉為廣州酒類行業協會監事長,廣州市最早從事葡萄酒文化推廣的指標性人物,兼任多家企業和協會的葡萄酒顧問及培訓講師,十年間,為行業輸送了大批的專業人才,對葡萄酒的認識和理解有自己獨到的一面,有共同興趣的愛好者可加個人微信:happw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