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黨100周年
讓我們從紅色文獻中回顧
張裕公司與黨同行的百年征程
▼
1924年《向導》周報
《向導》周報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創刊,陳獨秀撰寫發刊詞,蔡和森擔任第一任主編。
1924年5月21日《向導》周報第66期連載的《煙臺調查》第五部分“工業狀況”,對張裕釀酒公司描述如下:“該公司的創辦人為張弼士,構造樓房,建筑房棧酒窖等屋,占地六十余畝;栽植葡萄園,占地數千余畝,常年雇用工人有千余人,酒窖方廣有百余丈,完全用堅石拱成,出品計有十四種。
現在總經理為張秩捃(張弼士之子),在東山、西山建有葡萄園,廠內榨葡萄機器酒房、地窖及貯酒桶等,構造奇妙。并有自己建筑的玻璃廠,自制的玻璃瓶,全部酒工及園工達百余人,為煙臺最大的工廠。”
《煙臺調查》的作者郭壽生畢業于煙臺海軍學校,是煙臺第一位共產黨員。現存中央檔案館的《煙臺調查》手稿,原題為《最近煙臺報告》,完成于1924年2月9日。
手稿前言寫道:“這回是第二次到煙臺,剛到這里數天,就接到上海王荷波先生(時任中共上海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郭壽生的入黨介紹人)來信說:‘目前仲甫(陳獨秀)談及煙臺情形,全然不知,最好請你詳細調查一下子,來一報告,約分政界、經濟、工業、新聞、外交等,藉以參考,以定進行方法。’”
1941年《解放日報》
創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報》,是延安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份大型黨報,第一任社長為博古。
1941年9月20日《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刊登的散文《向海洋》寫到張裕葡萄酒:“煙臺,你以出名的蘋果、出名的蘋果香的葡萄給我永遠的記憶的煙臺啊!很好么?
我愛喝你張裕釀造一二十年的陳葡萄酒,那真是琥珀顏色,沁人心脾,心會開花;潤著喉嚨,喉嚨會唱歌的。但我并不沉醉,我永遠清醒地懷念著你的居民。”
這篇散文的作者吳伯蕭是山東人,曾任青島大學校長辦公室事務員、省立濟南簡易鄉村師范學校教務處主任、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范學校(魯東大學前身)校長,1938年4月到達延安參加革命,擔任陜甘寧邊區教育廳中等教育科科長。所以,《向海洋》的開頭寫道:“我的崗位是在高原上,我的心卻向著海洋。”
《向海洋》描述張裕葡萄酒的這段文字雖然不長,但已經約略涉及酒齡、顏色、口感等基本要素,作者描述的可能是一款陳年白葡萄酒或白蘭地。
1945年《文藝月報》
《文藝月報》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領導下的亞洲圖書社發行的一份文學刊物,于1945年6月15日在重慶創刊,編輯部設在重慶都郵街新生市場五十八號。
《文藝月報》創刊號刊登一篇題為《葡萄園》的短篇小說,主人公岳陽是一位“抱有高遠理想,愿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民族自由,換取大眾幸福的青年”,他的叔父是“釀造公司的總經理,東山葡萄園的主人”。
小說還寫道:“岳陽知道這葡萄園屬于一個同宗的南洋華僑富翁所有。在光緒年間,那富翁忽然想起在國內興辦實業,為他的子孫留一個根基。
于是拿出他的財產百分之一,在芝浮東、西、南三個山頭買下三千多畝的土地,聘請奧國(奧地利)技師,開辟成葡萄園。并且在芝浮市臨海處擁有百畝的地皮,于是建筑規模宏大的酒窖和玻璃廠,從奧國購來機器,特制的大木桶,釀造白蘭地、香檳、葡萄酒。”
顯然,《葡萄園》中的“釀造公司”是以張裕公司為原型,“南洋華僑富翁”即張裕公司創始人張弼士,“芝浮”即煙臺舊稱芝罘的化名。這篇小說的作者梅林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秘書,當時身在重慶,為什么對張裕公司如此熟悉?
因為梅林是廣東大埔縣人,本名張芝田,與張弼士同鄉同宗,而且曾在煙臺《東海日報》和《復興日報》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進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出版過報告文學集《煙臺烽火》。
1946年《煙臺日報》
1946年7月1日的《煙臺日報》第一版刊登《紀念共產黨的生日向毛主席致敬》專題報道,其中有署名“煙臺市東山區張裕公司職工企業分會全體工人”寫給毛主席的一封信,共有700余字,信中寫道:“今天紀念‘七一’,共產黨的生日,我們關心中國的內戰像關心你的身體一樣,我們知道在你英明領導下,中國一定要走上光明路途的。
但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再不遵守‘雙十’協定和政協決議,依仗著美國反動派的援助,一心擴大內戰。我們希望毛主席和國民黨再進行和平商討,但是可不要再退讓了,假如反動派一定要打內戰,我們就要自衛,現在我們都自動組織了工人糾察隊、擔架隊、運輸隊,準備和軍隊一起保衛和平的煙臺,給反動派一個嚴重的打擊,叫他們看看到底是誰怕誰?”
1945年8月24日,煙臺第一次解放。1946年3月,煙臺工業系統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張裕公司黨支部已經建立起來,中共膠東區委任命張敏為黨支部書記,李文華為組織委員,于仁昌為宣傳委員兼工人糾察隊隊長。到1947年9月底,張裕公司黨支部已經發展黨員12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煙臺的關鍵時刻,張弼士的孫女張世祿作為潛伏到煙臺偽警察局的中共地下黨員,為煙臺第一次解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45年8月23日清晨,冒死穿過道道崗哨的張世祿,把日軍將要逃跑的重要情報送到膠東軍區煙臺前線指揮部,為確定進攻的時間和目標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煙臺市京劇院創排的現代京劇《煙臺解放》中的主人公張慧蘭,便是以張世祿為人物原型。另據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網站“抗戰人物”欄目的《張世祿》一文記載:“煙臺解放后,張世祿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被任命為市公安局偵察組副組長,又投入到偵破敵特的斗爭。”
1947年《群眾》周刊
《群眾》周刊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一份紅色刊物,編輯部設在上海溪口路二十五號,這里也是國統區中共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上海辦事處。
在1947年3月2日出版的《群眾》周刊第14卷第9期,刊登通訊《張裕釀酒公司參觀記》寫道:“我們一行于前日到達了煙臺,承煙市當局的幫助,我們開始便參觀了全國有名的張裕釀酒廠。當我們參觀了該公司葡萄室、發酵室、蒸餾部、第一化驗室、地窖等部分后,該公司副經理王穉彬先生便將該公司發起人創辦經過及歷史,簡單的介紹給我們。”
當時的煙臺是解放區,王穉彬對《群眾》周刊記者說:“統治階級的舊政府,只知道向我們要錢要捐。現在的民主政府,不但是幫助我們,而且還優待我們;
去年初解放時,我們出口的稅額就減征了百分之五十。一句話,過去是我們侍候政府,現在是政府幫助我們。在勞資關系上,也有了很大的進展,過去的工人無論怎樣管理的嚴格,都不起作用,現在不用督促,他們都自覺自愿的負責任。同時還爭取模范,在工作上挑起了競賽。”
《張裕釀酒公司參觀記》還配發了拍攝于張裕公司的4幅圖片,圖片注解依次為“蒸餾機”、“藏酒庫池”(擺放著橡木桶的地下酒窖)、“發酵桶”、“壓榨機”,真實地記錄了張裕公司當時的生產設備,堪稱彌足珍貴。
1949年《膠東日報》
1949年3月5日下午4時許,從香港搭乘“華中輪”前往北平共商建國大業的陳叔通、柳亞子、鄭振鐸、馬寅初、葉圣陶、宋云彬、曹禺、趙超構等20多位民主人士在煙臺登陸,煙臺市市長徐中夫和膠東軍區參謀長賈若瑜當晚設宴歡迎。
宋云彬《北游日記》記載:“徐市長、賈參謀長以張裕公司之葡萄酒餉客,余飲十余觴。煙臺離第二次解放才四個月,為國民黨占據者一年有半。張裕公司之葡萄園,占地甚廣,今盡被國民黨軍隊破壞,言之切齒。”
至于張裕公司當時的葡萄園,中共膠東區委機關報《膠東日報》1949年12月20日第二版刊登《全國著名的煙臺張裕釀酒公司——產品銷路日見增多,各種好酒已推銷到青島濟南》描述:“該公司自有葡萄山兩處,繁植中外有名葡萄千余畝十萬余株,但經日寇與蔣匪盤踞時挖溝筑堡摧殘,僅余五萬余株,亦破落不堪。
自政府投資后,為有計劃恢復起見,先后剪枝、架桿、修建地堰等,并施肥培土,繼續繁植,預料明年收獲更為可觀。該公司職工人員,現正擬定擴大生產,提高工作效率,減低成本,提高質量,擴大銷路,以供給各大都市之需要。”
建黨百年是中國奮斗歷程的新起點,中國夢揚帆再啟航。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張裕公司將勇開新局、勇往直前,開辟新發展格局。
目前,張裕公司在煙臺、北京、遼寧、寧夏、新疆、陜西擁有8個酒莊,在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智利擁有6個酒莊,在全球共有25萬畝葡萄園,產品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知名品牌價值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評選的2021年度“全球最具價值葡萄酒及香檳酒品牌十強”排行榜,張裕以11.74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名全球第二,用奮斗之姿書寫中國葡萄酒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