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多麗(Chardonnay)素有“百變女王”的美譽,在它身上發生了諸多傳奇故事。在歷史上,它既享受過“王權”的至高榮耀,也經歷過“ABC”運動的低谷。本文將揭曉“百變女王”霞多麗的荊棘王權之路。
霞多麗(圖片來源:www.franciacorta.net)
霞多麗:“皇室與平民”的姻緣
霞多麗是“嬌貴公主”黑皮諾(Pinot Noir)與“布衣之子”白高維斯(Gouais Blanc)愛情的結晶。“嬌貴公主”黑皮諾對氣候與生長環境十分挑剔:氣候太過涼爽會讓它無法成熟,而氣候炎熱又會讓它失去優雅的芳香。但是,如果這個“公主”得到悉心呵護,它會展現出綽約多姿的一面——釀制出柔順多汁且散發紅色水果香氣的葡萄酒。因此,在中世紀,黑皮諾葡萄酒常常備受貴族的青睞。
黑皮諾(圖片來源:sonomawine.com)
與黑皮諾相反,白高維斯宛如一位“布衣”,能夠吃苦耐勞,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白高維斯產量高且耐寒,風味簡單,所以由它釀制的葡萄酒經常出現在平民的飯桌上。
白高維斯(圖片來源:Ursula Bruhl, Julius Kuhn-Institut)
中世紀時,這兩個品種都在法國廣泛種植,在偶然的機會下完成了異花授粉,誕生了霞多麗。霞多麗既繼承了黑皮諾細膩的個性,又擁有白高維斯堅韌的性格。它的適應能力強,可以生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并展現出不同的香氣與風味。同時,它的品種香氣非常淡雅,適用于多種釀酒工藝,釀出的葡萄酒風格多變,因此霞多麗也被譽為“百變女王”。
巾幗要問出處
霞多麗的故鄉是勃艮第,這個說法受到業界人士廣泛認可。不少人認為霞多麗可能起源于勃艮第南部一個名叫“霞多麗”(Chardonnay)的村莊,然后由修士傳播到法國其他地區。有關霞多麗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1330年,當時西多會(The Cistercian Order)的修士們在伏舊園(Clos de Vougeot)種植霞多麗并在葡萄園四周修建石墻,這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第一座種植霞多麗的葡萄園。
伏舊園地圖
不過,還有一些人認為霞多麗與奧地利的莫瑞蘭(Morillon)葡萄十分相似。在中世紀,勃艮第地區就曾使用過莫瑞蘭這一名字,它是霞多麗在夏布利(Chablis)地區的舊稱。最后,坊間還流傳了一個版本——霞多麗的產地在黎巴嫩,但是沒有任何的文字信息能夠證實這一猜想。
勃艮第葡萄園(圖片來源:www.domaine-rousseau.com)
80年代巔峰時刻,成為白葡萄酒的代名詞
雖然霞多麗存在的歷史久遠,但它真正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1976年,在一場名為“巴黎審判”(Judgment of Paris)的盲品會上,來自加州(California)的霞多麗葡萄酒打敗了來自法國的頂級佳釀,摘得白葡萄酒評比的桂冠,震驚整個葡萄酒行業。這次評比不僅讓加州葡萄酒在國際上一“品”成名,也讓霞多麗聲名遠揚,在美國以及其他新世界國家和地區掀起種植霞多麗的浪潮。上世紀70年代初期,霞多麗鮮少在法國勃艮第與香檳(Champagne)以外的地區種植。但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它卻成為了加州與澳大利亞種植面積最大的白葡萄品種,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1976年巴黎審判(圖片來源:bridevalleyvineyard.com)
當時在美國,霞多麗葡萄酒受到人們的熱捧,飲用霞多麗葡萄酒甚至成為一種潮流。在餐廳,人們常常會向服務員要上“一杯霞多麗”而不是“一杯白葡萄酒”,以示自己弄潮兒的身份。消費者對霞多麗葡萄酒的強烈需求也促使了釀造商對酒標的革新。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他們摒棄通用的標注方式,開始在酒標上標注品種名,這很快便成為了美國葡萄酒行業的標準。杰西斯·羅賓遜(Jancis Robinson)團隊描述道:“ 20世紀80年代,葡萄酒史上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這段時間消費者對‘霞多麗’這一名字的熟悉程度,超過了任何一款數百年以來都以地理位置命名的霞多麗葡萄酒,比如夏布利、科爾登-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和蒙哈榭(Montrachet)等。”
“女王”的滑鐵盧:“ABC”運動
20世紀80年代,一些規模巨大的跨國葡萄酒公司開始出現。由于有利可圖,他們大規模出產霞多麗葡萄酒,這些酒款開始涌入超市,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但是大規模的釀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葡萄酒的品質下降,因此80年代的霞多麗失去了以往的精致。同時,大量葡萄酒涌入超市,也逐漸造成了市場上供大于求的狀況。
霞多麗葡萄酒(圖片來源:www.australianwine.com)
此外,上世紀80年代霞多麗的葡萄酒風格與如今霞多麗的風格相差很大。當時,人們喜愛風味簡單、果味成熟的甜型葡萄酒。為了迎合大眾這一需求,當時市面上的霞多麗葡萄酒大多殘糖量很高,近乎甜型,還帶有濃郁的橡木以及奶油、黃油等風味。然而,在90年代,消費者的喜好逐漸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追求紅葡萄酒與風格更為精致的白葡萄酒。
隨著人們對葡萄酒喜好的轉變,此前在新世界風靡一時的帶有橡木桶風味的霞多麗很快便成為陳詞濫調。一些人開始將霞多麗與低端以及無知的飲酒方式聯系在一起,并發起了一場名為“除了霞多麗,其他都可以”(Anything But Chardonnay,簡稱ABC)的反潮流運動。
重回巔峰之路
在霞多麗的聲譽受到質疑后,釀造商們決定尋求新的釀酒風格以重新詮釋它的價值。一些酒莊開始選擇更克制的方式釀造風格精致優雅的干型霞多麗葡萄酒,它們酒體相對輕盈,果味清新,酸度明快,帶有絲絲礦物風味,不再展現出過重的橡木風味。在澳大利亞,釀酒師們還采取早收與較少人工干預的方式釀造這種風格的霞多麗葡萄酒。
2012年麥卡斯塞卡霞多麗白葡萄酒
雖然以霞多麗代表白葡萄酒的年代早已過去,但如今它在葡萄酒市場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霞多麗葡萄酒是2020年美國市場上銷量最多的白葡萄酒,仍是眾多消費者的心頭之好。根據2017年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Vine and Wine,簡稱OIV)報告,霞多麗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是世界種植面積第三大的白葡萄品種。與此同時,霞多麗的種植面積還在不斷增長,這從側面也證明了它不斷回升的價值。在未來,霞多麗葡萄酒是否能重新回到80年代那種萬人敬仰的巔峰時刻?對此,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文章結束仍意猶未盡?點擊下方鏈接,下載【紅酒世界】APP,了解更多紅酒知識。
紅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