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BO專欄作家 申向云
最近常和業內人士分享:筆者有三個身份,第一身份是葡萄酒行業從業者,第二身份是零售商;第三身份,筆者也是80后葡萄酒消費者。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以一個80后消費者思維以及行業身份混搭,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葡萄酒零售市場的理解。
我覺得這個時代,針對80、90后的葡萄酒線上結構正變得擁堵不堪,而線下服務這個群體的門店卻鳳毛麟角。
在街邊,無法便利買到各類葡萄酒產品是我最大的困惑。做為一個80后消費者,我常感嘆,我居然在街邊越來越買不到合適的衣物,買不到好的咖啡器皿,買不到與我們的消費風格相符的茶具,如若不是自己再從事著葡萄酒銷售的工作,我也無法在街邊方便買到1支我想買的葡萄酒。
非要說有,全家便利店能提供15款左右的基礎型消費酒款,可是服務員和客戶的關于酒的溝通交流是非常有限。其實,這和線上購買沒有本質區別,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即時消費的便利性而已。
非要說有,街邊名煙名酒店能為我們提供幾支價格偏低的低端進口酒,可,對于我來說,還是回家線上買吧。
非要說有,在線下,也只能在大型超市有相對完整的品類設置,可是你開始關注酒水柜臺時,促銷員永遠在推薦能給她帶來銷售提成的產品,我個人覺得這并不是80后消費者喜歡的方式,會給我壓迫感,如此一來我寧愿回家安安靜靜在網上挑選一支葡萄酒。至少在線上的消費空間中,我得到了充分自由的選擇空間。
做為消費者,我2008年開始偶爾線上購物,2010年左右開始進入網購的瘋長期,在消費逐漸成熟后,線上消費所給我帶來的困惑是:線上提供給我的事由距離的消費空間,比圖片,比價格,看評價,各種夸張和錯亂,高品質圖片,低品質產品。線上成了一個在線下沒有選擇的最后選擇,刷無數張圖片,因為得不到足夠深層次的產品滿足感。
從我所經營門店的消費數據演變狀況來看,80、90消費者一旦脫離線上回到線下,并在線下商家中得到充分關懷之時,這個時代群體是非常愿意為生活品質買單的。
對我門店有所了解的人會知道,我們所經營的零售門店90%左右消費群體都是80和90年后,而且有一定數量的互聯網從業者,大部分都是口碑傳播而來,你從她們的消費訴求探知,他們對線下門店的需求甚至比我們更旺盛和強烈。
最近有人說,經濟環境不好,大家消費都在緊縮。但是對80、90年的人而言,這是偽命題。葡萄酒正在融入這代人的生活消費當中,對于葡萄酒的消費需求逐步緩慢的演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三五好友聚會時喝一杯葡萄酒,喝幾瓶進口啤酒,喝咖啡聊聊天正在不斷植入他們的生活。
在我看來,因為80、90的存在,葡萄酒的生活消費市場最有希望實現落地。我們沒有過重的社交應酬,不排斥新鮮事物,沒有過重的消費壁壘,愿意為生活品質買單,消費觀念非常的自信與國際化,沒有過重的儲蓄觀念,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創造自我價值的未來。
特別是90后一代人,他們的消費價值觀會比80年后更前衛。對于85前的80后來說,很多人在5-10年前或許是在大城市的打拼與扎根時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品質生活的訴求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爆增時代。
我們葡萄酒市場發展是從三公消費、商務招待和關系社會走過來的,包括很多門店現在鎖定的仍然是這一部分群體,他們的需求有一定的量級,或許每次都是5箱、10箱的訂單量。
很多從業者其實也在考慮80、90群體的葡萄酒消費能力,大部分的態度是“我相信有,但是沒有足夠多的消費力”。
我可以告訴大家,你們去看線上數據,所衍生出來的另外一個話題是,互聯網正囤積著大量80、90消費者,但是在這個階段,擁有葡萄酒消費能力的她們堵在線上了。
對于中國葡萄酒零售的發展史當中,我們從也人士從來沒有得到過如此旺盛的零售土壤,而真正來認真耕耘的人太少,做為消費者,我渴望自己生活的周遭有更多圍繞我生活服務的門店,哪怕比線上貴10%-15%,因為好的門店在買賣雙方的情感互動和交流中,商店的存在如我的一位鄰居。
做為一個80后消費者,我最近常感嘆,我是80后,我愿意為現下門店好的商品買單,但是您必須要給我充分的花錢理由。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