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巴黎審判”品鑒會上,美國加州葡萄酒大放異彩,無論是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紛紛把法國勃艮第特級園和波爾多列級莊挑落馬下。這場精心策劃的品鑒會,是不是資本玩得一場游戲,無從考證。但隨后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讓加州葡萄酒一時間風頭無兩,閃耀世界。
作為敗者組成員,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的木桐·羅斯柴爾德酒莊絲毫沒有覺得臉上無光。隨即在1979年聯系了加州的蒙大維酒莊,一起聯手共建了“作品一號酒莊”。葡萄酒上市的第二年,作品一號就成功刷新美國本土葡萄酒拍賣紀錄,橫掃各大獎項,榮擁“美國酒王”稱號。
先用一場品鑒會捧紅產區,再去產區打造一個酒莊,通過一系列運作打造成酒王,這個操作還是很容易復制的。走,去智利!
再造一個“酒王”
智利的葡萄酒跟80年代之前的美國加州一樣,也是粗制濫造的存在。(即使到目前為止,我也依然覺得智利葡萄酒在質量上尚有很大不足。)我以前的文章里說過,一個國家、一個產區的葡萄酒要想被大眾認可,必須要有一兩個領頭羊,說白了就是明星效應。這種效應一是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第二就是給產區其他酒莊做表率。只要大家都把質量做上去了,這個產區就成了。而90年代之前,智利葡萄酒就是缺乏領頭羊。
活靈魂酒莊
1997年,木桐酒莊在美國成功打造的作品一號已經穩坐王位。此時他們選擇南下,來到智利再造一個酒王,擴展自己葡萄酒的商業版圖。這次聯手的是智利最大的葡萄酒集團——干露酒莊,合資酒莊叫做:活靈魂。
2001年,活靈魂上市。作為行業內權威的機構,《葡萄酒觀察家》雜志(Wine Spectator)給出了95分的高分,這一分數直接讓活靈魂封神。成功造出美國酒王后,看來再造一個智利酒王就更容易了。
活靈魂
復制一次盲品會
老話說得好:孤木不成林。活靈魂的紅火不能代表智利葡萄酒的紅火,智利葡萄酒想要獲得更大的認可,還需要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到世界公認的頂級酒莊來一次較量,簡單、高效、直接!既然巴黎品鑒會能捧紅美國酒,那么再來一次是不是也能捧紅智利酒?
這次的地點不在巴黎,而是在德國柏林。這次挑頭的酒莊是智利著名酒莊——伊拉蘇。
莊主愛德華多·查威克
伊拉蘇莊主愛德華多·查威克(Eduardo Chadwick)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智利葡萄酒的影響力,尋求更大的市場認可,但用了很多辦法也沒什么效果。受到巴黎審判品鑒會的啟發,他決定也要搞一次。而他這次他把巴黎審判品鑒會的策劃人史蒂芬·史普瑞爾(Steven Spurrier)也請來擔任活動主持。
2004年1月23日,“柏林盲品會”順利舉行。這次品鑒會不僅有法國名莊,也有意大利酒王西施佳雅、安東尼世家等酒莊。詳細名單就不說了,單說參與活動的2000年拉菲和瑪歌,這個年份兩家都獲得了葡萄酒皇帝羅伯特·帕克滿分評價。
最后的結果用膝蓋都能想到。查威克自己的酒莊查威克2000和塞妮婭酒莊2001分別獲得第一和第二。這件事能說明什么呢?難道拉菲和瑪歌的滿分評價是瞎打的,品質完全不行?或者證明,即使權威酒評家打分也都是相當主觀的,沒意義?已經是滿分了還是被打敗這就說不過去了啊。
柏林盲品會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后來的十年當中每年更換不同地點再次舉辦。2005年在巴西舉行,2001年瑪歌第一名;2006年在在日本舉行,2000拉圖獲得第一名;2008年在中國舉行,這次木桐又來做墊腳石了。我發現這玩意怎么跟輪流坐莊一樣,今年是你明年是他,滿分酒是打著玩的嗎?
總之,柏林盲品會雖然影響力不如巴黎審判盲品會,但也給智利酒帶來了不小的正面影響,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成功。
葡萄酒到底是品質優先還是營銷優先?
看到這里,咱們思考一個問題。美國酒王作品一號1980年建立,第二年就拿了各種高分刷新了拍賣紀錄;智利酒王1997年建立,2001年上市就拿下95分高分封神,如果他們沒有木桐·羅斯柴爾德在背后,他們能做成什么樣?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發展了三四十年,竟然還有很多國內消費者說不行?哪不行呢?
(巴黎審判品鑒會和美國酒王誕生的文章,有興趣的看一下:巴黎審判盲品捧紅美國葡萄酒,羅斯柴爾德家族趁勢打造美國酒王)
歡迎留言討論,喜歡我這種風格的點個贊,也歡迎關注@葡萄酒小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