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酒只有一種方式:一杯干!啤酒一杯干、黃酒一杯干、茅臺五糧液一杯干,什么軒尼詩、人頭馬還是一杯干。最后喝個葡萄酒吧,說可以好好品品,最后,連開一瓶82年拉菲也一杯干。曾經真實地知道一桌十五個人干了12支82年拉菲的土豪局。一杯干其實還不夠,熱衷于喝倒一個算一個的國人,還發明了雙眼皮與單眼皮,雙眼皮的意思是酒倒在杯中九成滿,看起來象個雙眼皮,而單眼皮則是酒將杯的容量完全倒滿,不留一點空間,最后,在人們最熱烈的叫好聲中,往往酒桌上被視最為親近的主人與主客,拿起酒杯,雙方碰杯,再一飲而盡,在人們爆發的歡呼聲與熱烈的掌聲中兩人相擁,稱兄道弟,酒局的氣氛達到最高潮,這時候,誰都擋不住大家喝酒的熱情了。
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干的機會,河南的朋友發明了一種方法,就是在飯局上點一條魚,當上魚的時候,轉動轉盤,魚頭對著的朋友喝三杯,尾對著的朋友喝四杯,腹部對著的朋友喝五杯,背部對著的朋友就慘了,要喝六杯,這就是著名的“頭三尾四腹五背六”。發明這種喝酒方法的人真的深諳中國酒桌之道,那就是,招呼朋友,喝到位才夠意思,不喝到位,才顯得招呼不周,沒有顏面,第二天一定會說:昨天晚上沒喝,真對不起。至于什么才是喝到位,那就不言而喻了。在酒桌上,喝倒一個算一個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一個晚餐,如果真的沒有喝好,還是可以彌補的,可以去敞卡拉OK,卡拉OK喝酒,那真不算是喝酒,簡直與喝水一樣。人家喝酒叫品酒,在這里喝酒就是灌溉。如果你是一棵喜歡喝酒的樹,經常到這種地方去,那一定會長得又粗又壯!你如果以為唱完K,就算是喝完酒,那你錯了。這個時候你還沒喝好,OK,哥們,吃個霄夜吧。
中國人喝酒往死里喝的習慣,真不知道是怎么來的。我能夠找到最著名的酒局,便是“桃園三結義”,大家都非常熟知,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意氣相投,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實實在在是為了一個“義”字。“講義氣”自此成為朋友間相處的最高原則。一個不講義氣的人,在社會一定是吃不開的,大家相識而不講義氣,最多算是“朋友”,而能“講義氣”,那就是兄弟了!
而“舉酒結義”,能為對方喝醉,這是最直接能體現“講義氣”的方式,做兄弟,那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在古代,如果不是親兄弟,在酒桌上結識的兄弟,一般都是“義兄”,或者“義弟”,義兄義弟,往往能在一起做大事,如上面講的劉關張、隋唐演義中賈家樓著名的四十六兄弟。而在現實社會中,能常常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時候,是酒,將這些千絲萬縷的關系聯系起來,做兄弟如此廉價,難怪喝酒人士,絡繹不絕,
而其實對這種喝酒方式,大部分人都是深惡痛絕的,因為這種喝酒方式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特別在官場、生意場,喝到連命都丟了的人并不少見。多少人的肝在酒精的摧殘下變成了酒精肝,卻還要長期負累,最后都是有了兄弟,沒了健康,可是,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酒,能讓人們的關系一下子從普通朋友變成“兄弟”!特別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
酒既然在生活中那么重要,如果可以選擇,還是喝點葡萄酒吧。“葡萄酒是一劑溫和的良藥”,我覺得一樣能承載起中國人的這種特殊情感。葡萄酒健康的因素當然有許多,酒精度偏低、水果釀制、歷史厚重、文化氣息濃重,時尚、品味,也是高品質生活的象征。葡萄酒中,“干杯”的意思并不是喝干杯中的酒,而是大家相互碰杯,就象教堂敲鐘一樣,祛除惡魔。古希臘人認為,葡萄酒是五官的享受,眼觀色、鼻聞香、舌嘗味、嘴回味,而耳朵,正是要通過碰杯,聽取悅耳的聲音。葡萄酒還可以配菜,可以幫助消化食物。餐飲結合,菜也變得可口,酒也變得美味。更有一種專門的職業“侍酒師”專門會去研究餐酒搭配的酒學問,使得人們的用餐變得和諧與美味。
暢快喝酒確實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許多時候,暢快喝酒卻是一種痛苦,許多人對外出就餐變得有畏懼感,因為害怕喝酒。其實,酒是最能讓人輕松的東西,一杯酒下去,人與人之間的戒心便會有所放下,就餐的氣氛會變得非常好,但是,以喝倒人為目的的喝酒,表面上是為義氣,實際上卻是為了利益。很多時候,餐桌上擺上一瓶葡萄酒,擺上一圈葡萄酒杯,整個用餐的氣氛就會變得雅致許多,大家碰杯,淺嘗一下,互祝健康,才顯得更有意義。
花要半開,酒要微醺,葡萄酒的意義在于,很多時候,改變人們的飲酒陋習,有節制地飲酒,有情趣地飲酒,有故事地飲酒。因為有情懷,所以有要求,所以,不必去醉。葡萄酒同樣能夠承載起國人酒桌上的情感,讓人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相知,從相知到信任。一味義氣地喝酒,呈勇式的飲酒,這絕不是一種健康的飲酒態度。
春節期間,酒局很多,許多朋友會趁春節假期,同學相聚,戰友相聚,家人團圓,不如適量喝點葡萄酒,讓這個新春在葡萄酒的彌香中變得和諧而溫馨。《弟子規》有言,“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有節制的飲酒,不光是健康,而且為孩子們也樹立一個榜樣,這何嘗不是和詣社會的一種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