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中有大量提及葡萄酒的情景,其中最經典的要屬達·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中所刻畫的一幕。這頓不尋常的晚餐讓耶穌的一句“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流傳百世,葡萄酒也因此被稱為“基督之血”,足以窺見葡萄酒在西方國家與宗教的緊密聯系。
在遙遠的14世紀,也有人身體力行地將葡萄酒與宗教結合在一起。他們是流離在異鄉的八代教皇,而他們精心鑄就的葡萄酒圣地,就是如今的教皇新堡(Chateauneuf-du-Pape)。
教皇新堡產區俯瞰圖 (圖片來源:en.chateauneuf.com)
教皇的新居,美酒圣地的起源
教皇之所以離開羅馬進駐法國,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有關,這位國王以手段強硬而聞名,畢生致力于擴張王權,壓制教皇神權。腓力四世在位期間與教皇為代表的教廷沖突不斷,曾捏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試圖逼迫時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Pope Boniface VIII)退位。當矛盾逐漸白熱化時,腓力四世更是派出心腹大臣前往意大利阿納尼(Anagni)抓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雖然被捕兩日后就被當地民眾釋放,但返回羅馬后很快便憂憤而死。1304年,卜尼法斯八世的繼任者——教皇本篤十一世(Pope Benedict XI)上任僅不到一年后也驟然身亡,許多人相信他是被毒死的。
接連兩名教皇過世后,腓力四世自知輿論反應激烈,為挽回局面,他扶植了一名新教皇——克萊蒙五世(Pope Clement V)。由于羅馬陷入混亂,克萊蒙五世不得不留在法國,于里昂(Lyons)舉行授職儀式。1309年,他將教廷遷移到距里昂200余公里的阿維尼翁市(Avignon),也就是如今毗鄰教皇新堡產區的一座城市。
作為葡萄酒的擁躉者,克萊蒙五世曾任波爾多大主教,并獲贈位于佩薩克的拉莫思(La Mothe)葡萄園,也就是格拉夫(Graves)名莊克萊蒙教皇堡(Chateau Pape Clement)的前身。
克萊蒙教皇堡外景
1314年,克萊蒙五世發現了教皇新堡這片適合葡萄種植的土地,他的繼任者教皇約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上任后,大力發展教皇新堡的葡萄種植,并于此修建了一座城堡,這座城堡可以說是教皇新堡的地標,如今是觀光客們不可錯過的古跡之一。同時,約翰二十二世也是位愛酒之人,他修建城堡的原因很簡單,站在這里,整個村莊以及綠意盎然的葡萄園盡收眼底,在視覺上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約翰二十二世修建的城堡,站在高處能夠360度俯瞰整個產區的美景 (圖片來源:www.domaine-usseglio-pierre
約翰二十二世大大提高了教皇新堡地區的葡萄種植水準,在那時,當地出產的葡萄酒被稱為“教皇之酒(Vin du Pape)”。到了1344年,教皇新堡幾乎一半的土地都在釀酒、產酒,在此后歷任教皇的大力支持下,教皇新堡的葡萄種植面積日漸擴大,出產的葡萄酒質量也不斷提升。
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1378年,最后一任阿維尼翁教皇返回羅馬,教皇新堡頓時冷清不少,但葡萄種植與釀造的傳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當地民眾都或多或少擁有屬于自己的葡萄園,葡萄酒事業在細水長流中默默前進。
“教皇新堡”的確立
八任阿維尼翁教皇用了60多年的時間為教皇新堡打下了優質葡萄酒的根基。到了18世紀,教皇新堡葡萄酒已經具備相當的知名度,在人們看來,這里的美酒結合了朗格多克(Languedoc)和波爾多產區的特點,品質不俗。19世紀60年代,根瘤蚜蟲病來襲,教皇新堡不幸成為法國第一個受災的重要產區,元氣大傷,種植者們失了生計,紛紛離去,在后來的日子里,教皇新堡經歷了最低迷的時光。
教皇新堡產區的葡萄園 (圖片來源:en.chateauneuf.com)
幾十年后,教皇新堡重回人們的視線,這一次,當地人意識到了保護葡萄酒聲譽的重要性,帶著一份官方法規草案“重出江湖”。這份草案由當地富甲一方的地主兼釀酒師——樂華男爵(Baron Le Roy)參與制定,在他和一批教皇新堡釀酒人的努力下,教皇新堡于1936年成為法國最早一批確立AOC(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egee,意為“原產地命名保護”)地位的產區之一,其AOC制度也成為了其他產區制定法規的參考。教皇新堡的風土與美酒得以成為一個重量級符號,鑲嵌在法國葡萄酒發展的絢爛歷程中。
在嚴謹的制度之下,教皇新堡的葡萄酒要想出售,就必須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1. 只能使用13個法定品種釀造,包括歌海娜(Grenache)、西拉(Syrah)、慕合懷特(Mourvedre)和神索(Cinsault)等紅葡萄品種,還有克萊雷(Clairette)、布布蘭克(Bourboulenc)和瑚珊(Roussanne)等白葡萄品種;
教皇新堡知名GSM混釀葡萄酒的主角之一:歌海娜 (圖片來源:en.chateauneuf.com)
2. 每公頃的葡萄種植密度須介于3,000-3,500株;
3. 每公頃的最高產量不超過3,500升;
4. 葡萄樹樹齡在達到4年之后,結出的果實方可用于釀酒;
5. 機器采收是“大忌”,所有的葡萄只能人工采摘;
6. 葡萄樹的灌溉次數每年不超過2次;
7. 灌溉須在8月15日前進行;
8. 成酒酒精度不低于12.5%abv;
9. 不允許通過“加糖(Chaptalization)”來提升酒精度。
教皇新堡葡萄酒特有的浮雕酒瓶,設計于1937年 (圖片來源:en.chateauneuf.com)
如今,在許多教皇新堡葡萄酒的酒瓶上,我們都會看到一個浮雕標志,上面印刻著神圣的教皇三重冠,還有由耶穌十二門徒之首圣彼得(St. Peter)掌管的一對鑰匙,象征著無上的權力,以及法語“Chateauneuf-du-Pape Controle”的字樣。這種樣式的瓶身浮雕設計于1937年,受法律保護,對產區內葡萄酒的推廣起到了很大作用,彰顯了其作為“教皇之酒”所享有的顯赫歷史地位。
宗教與美酒,品質與傳承
當葡萄酒與宗教掛鉤,一種崇高感和神秘感油然而生,教皇新堡的美酒便是這種文化的詮釋之一。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作支撐,又依托優秀的風土條件,這片土地誕生了許多名莊。
既有復古驚艷的稀雅絲酒莊(Chateau Rayas),用鮮明的個性造就珍稀藝術品一般的美酒;也有超級釀酒世家——佩蘭(Perrin)家族傾力打造的博卡斯特爾酒莊(Chateau de Beaucastel),其旗艦酒款——致敬雅克佩蘭教皇新堡紅葡萄酒(Chateau de Beaucastel Hommage a Jacques Perrin, Chateauneuf-du-Pape, France)如今已成為羅納河谷的傳奇酒款之一,曾5次獲得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滿分評價,位列世界頂級佳釀行列;還有備受帕克喜愛的沙邦酒莊(Domaine Roger Sabon),其創建者羅杰·沙邦(Roger Sabon)曾被帕克譽為“教皇新堡最具智慧的釀酒師之一”……
2013年沙邦酒莊沙邦之秘教皇新堡紅葡萄酒
教皇新堡的故事還在繼續,當年教皇們遠離羅馬的心境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遺憾,或許唏噓不已。如今若他們再次回望這片熱土,想必會無比感激當時的堅韌與隱忍,教皇新堡的美酒正是由他們奠基,葡萄酒正如他們的血液,將永遠流淌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