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中找不到“oine maker(釀制葡萄酒者)”及“winery(葡萄酒釀造廠)”這兩個英語世界普及的用語。對法國人來說,將葡萄變成酒的人叫做“vigneron”或“viticulteur(酒農、葡萄種植者)”,這兩個字強調與葡萄園的關系勝過葡萄轉化為酒的過程。至于與釀酒廠相關的法文,則仍沿用“cave(酒窖)”一字,用以泛稱流程已經標準化、使用電腦化管控,甚至有著如半導體廠房般外觀的現代酒廠。
依照法國傳統,除了波爾多、香檳及阿爾薩斯酒區外,所有酒標上最顯眼的字莫過于釀酒葡萄的產地名字,酒莊名稱往往只以小字體印刷。而新興的釀酒國家恰好相反,總在酒標上以斗大字體打上釀酒師或酒莊的名字。上述的做法顯示出法國酒業堅守傳統的使命感,以及深信“酒是葡萄園產物”的觀念。新興釀酒國家的酒莊大多不會反對這種論調,不過美國及澳洲的酒莊通常還是比較強調葡萄在酒廠中的變化過程。1990年之后,這兩種觀念起了沖突,當時英國的酒類零售商因為不滿意某些法國酒區的酒,干脆運送一批澳洲籍或在澳洲受過訓練的釀酒師,到法國的合作社去為他們釀制葡萄酒。
在過去,法國葡萄園因為無力購買木制壓榨機、酒桶及發酵容器等設備而極少自己進行釀酒。采收的釀酒用葡萄往往送到修道院或酒莊去集中處理。甚至在勃艮第酒區有些自行釀酒的小型葡萄莊園,還是會將釀好的葡萄酒成桶賣給酒商(negociant)去進行混合調配及裝瓶銷售。今天勃艮第酒區中由“酒莊(domaine)”自行裝瓶上市的情形已經越來越普遍,占該地區葡萄酒總產量的比例也日益增加。數世紀來以擁有眾多好酒莊聞名的波爾多酒區,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酒莊而不是酒商裝瓶的觀念才慢慢建立起來。
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有新興釀酒國家的競爭壓力,也有一批經過學院訓練的新生代法國釀酒師加入釀酒行列。這些新生代的釀酒精英與前輩在觀念和釀酒技術上都非常不同,他們很清楚法國其他酒區的釀酒情況,并且大多會在澳洲或美國的釀酒廠實際工作過。他們偏愛與世界各地的買家交易,而不愿受限于地區性的酒商或合作社;此外他們也樂見于自己的酒莊名稱大大方方地出現在酒標上。大約20年前,幾乎所有的香檳酒都是由大酒商或合作社生產,而今天,酒農出售自家配制的葡萄酒是很普通的現象。
葡萄酒農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們很清楚一個權威酒評家的好評會帶來何等效益,也了解葡萄的栽種技巧只是成就好酒的第一個步驟。更深知葡萄的處理過程對酒的品質與風味有決定性的影響。即使酒是葡萄園的產物,也會因酒廠的處理過程而增進品質。感謝關注前沿葡萄酒,希望閱讀我們的文章能帶給您啟迪或收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