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BO 蔡夢藜
2016年年底,WBO得知有多家酒類大商開始對旗下啤酒進行大甩貨。據知情人士透露,某國有企業曾一次性進貨150個貨柜的進口啤酒,而目前卻積壓了近3000萬元的貨物尚未賣出,且已快到保質期,現正以50元/箱的低價拋售。
另據WBO了解,一家酒類電商最近也積壓了300個貨柜的進口啤酒,且已臨期。11月開始甩貨,同樣是50元/箱。
WBO此前就曾報道過福建省平行進口的喜力啤酒小支裝面臨過期問題。在今年秋天,筆者也知道成都某酒窖也出現幾百箱24瓶裝的進口啤酒臨期需要甩貨。
這是怎么了?WBO葡萄酒商業觀察展開了調查.
供大于求仍是主因,有酒商專門銷售臨期啤酒
“近兩年我見過諸多拋售臨期進口啤酒的案例。有一種是被動型的,也就是去庫存的速度太慢,導致產品臨期,不得不低價拋售。另一種情況則是主動性的。”在上海經營進口啤酒多年的耿梁告訴筆者。
成都資深啤酒運營商,成都市華森啤酒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侯軍則指出: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這幾年急功近利的人太多,就如當年大家一窩蜂去做葡萄酒那樣,這兩年啤酒亦是如此。新銳酒商盲目跟風,導致供求關系失衡。
耿梁還向筆者表示:現在市場上還有一些有快速銷售渠道的酒商,他們甚至會在市面上專門尋找低價臨期啤酒,將他們以1/2的價格采購回來,然后加一點價快速賣出,從中賺取差價。
事實的確如此,當筆者在互聯網輸入“臨期啤酒”,即能搜索出多個求購臨期啤酒、回收臨期啤酒的頁面。足見臨期啤酒的處理也成了一門生意。
(淘寶上面的低價臨期進口啤酒)
如何避免尷尬?
如何防患于未然?耿梁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在進貨前要對自己的經銷渠道進行梳理,清晰了解客戶的正常銷售情況,再按此來進貨;第二、減少SKU,庫存的SKU太會分散你推廣的精力,從而造成其中一些單品出現積壓;第三,提前考察目標終端市場對啤酒的偏好,以此確定引進哪些種類的啤酒。
而酒老板創始人馬國民則表示:注意進口時間也非常關鍵。
“不少酒商參加春糖會看見進口啤酒火爆,認為這應該是未來的一個增長點,于是4-5月去國外考察,等你確定了產品、下訂單、把貨拉到中國港口,可能已經8-9月了,啤酒消費旺季也至尾聲。而啤酒保質期又短,若熬不到第二年夏季,終端經銷商不愿要,只得低價拋貨。”馬國民指出。
馬國民告訴筆者:“酒老板自己也會做進口,我們一般都是1-2月到國外去考察訂貨,保證5月份啤酒能夠到上海港,然后趕上旺季銷售。”
低價拋貨是王道,為行業擠出水分
對于進口啤酒商低價拋貨的現象,馬國民認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他認為:首先這會大浪淘沙,留下一批做品牌、有資金實力、專業的進口啤酒商。這會讓未來中國的進口啤酒行業像進口葡萄酒那樣,逐漸出現一些運營1個品牌或多個品牌的大商。其次,低價拋貨也可以有力地讓價格回歸。畢竟,現在有一些進口啤酒動輒賣20元以上,并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
但馬國民依然看好進口啤酒未來的行情:“我們店內如今進口啤酒的總銷量已經超過了國產啤酒。許多80、90后新生代很能夠接受進口啤酒;60、70后則希望喝的少一點、好一點,也會購買進口啤酒。但的確大家對價格還比較敏感,更愿意選擇價格跟國產啤酒差不多,或者稍高一點的。我認為5-10元是中國消費者普遍能夠接受的價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