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都德《最后一課》
這是這篇小說最容易戳中淚點的地方,普魯士兵占領了阿爾薩斯,柏林通知阿爾薩斯今后不許再教法語。亡了國的阿爾薩斯人,悲傷地接受著又一次命運的安排。
神圣羅馬帝國滅亡以后,形成了三個國家的雛形,那便是意大利、法國、德國。由于邊界不清,這三國經常為爭奪地盤開戰。阿爾薩斯就是這樣一個經常被爭壓的地方,德國人認為,要以日孚山脈為界,阿爾薩斯應該是屬于德國的,法國人認為應以萊茵河為界,阿爾薩斯應是屬于法國的。普法戰爭結束,法國人戰敗,阿爾薩斯劃歸德國,一戰之后,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又被法國收回。二戰開始,法國幾周之內就亡了國,阿爾薩斯自然又歸了德國,直至二戰結束,法國人重新奪回阿爾薩斯主權。
作為葡萄酒愛好者而言,我們關注的或許不是歷史本身,而是歷史上政治的大轉變,往往會給這個地方帶來不同的政策,而阿爾薩斯在爭奪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種令人好奇、富有魅力的融合文化。阿爾薩斯人既會講法語,又會講德語。阿爾薩斯人用的瓶子就是德國的那種細長的笛形瓶。阿爾薩斯的大部分葡萄品種,都是來源于德國的品種。
事實上,對現代阿爾薩斯葡萄酒發展影響最深刻的時期正是普法戰爭之后。根椐規定,阿爾薩斯只能為德國市場生產散裝葡萄酒,導致果農日子特別艱辛。因為當地在葡萄園和釀酒設施方面獲得的投資急劇下降,生產的散裝酒,賣不出好價格,沒有錢,自然也是窮。這個時代,根瘤蚜蟲病漫延到阿爾薩斯的時候,葡萄園更是變得一點希望都沒有,德國政府根本對葡萄園生產沒有任何激勵措施,酒農直接放棄山坡的葡萄園,選擇更容易耕種的平原地區,放棄歐亞葡萄,為了滿足散裝酒市場,葡萄園不得不種植便宜的雜交品種。因為優秀的嫁接品種那時候是非常昂貴的。
改善往往來源于競爭,當地生產的散裝酒根本無法與南部地區一些更溫暖、更高產的葡萄種植區競爭,阿爾薩斯政府不得不出臺保護措施并改善葡萄酒行業。禁止種植雜交品種,必須選擇珍貴品種,鼓勵選擇優質土地,放棄較次土地,種植面積雖然小了,品質卻逐年提高。
戰爭結束以后,20世紀50年代,阿爾薩斯獲得了穩定的發展階段,1962年終于獲得了第一個AOC。阿爾薩斯的AOC系統比較簡單,產區級、特級、還有一些特殊的葡萄酒類型。
阿爾薩斯一般不生產調配型葡萄酒,生產商們會在酒標上標注葡萄品種,而且必須為100%,所有的標準型必須是細長的笛型瓶。
有時候人們常常糾結,到底自己喝的是德國酒還是法國酒呀。其實不用糾結,阿爾薩斯就是法國最大的白葡萄酒產區,當地生產的葡萄酒90%以上都是白葡萄酒。面且大部都是干型。這是與德國最根本的區別。
【作者介紹】朱衛東,國家一級品酒師,ISG高級侍酒師(SDP),國際侍酒師高級講師,WSET高級認證,廣州市最早從事葡萄酒文化推廣的指標性人物,兼任多家企業和協會的葡萄酒顧問及培訓講師,十年間,為行業輸送了大批的專業人才,對葡萄酒的認識和理解有自己獨到的一面。也歡迎關注“葡萄酒知識大全”微信訂閱號:jiul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