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酒世界有句俗話:
看懂了酒標
你就看懂了葡萄酒
從酒標中,你可以看出葡萄酒名稱、葡萄品種、收成年份等有效信息。只要經驗足,眼睛毒,什么100元的“拉菲”,xxx的xxx,掃一眼酒標酒原形畢露,當然了,有一樣數據雖然像酒容量一樣明標實碼地印在酒標上,你卻無法分辨。
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猜到了
這一期說的是酒精度(ABV)
首先我們先科普一下什么是酒精度(ABV)
酒精體積分數是國際通用的標準酒度表示法。它是指在20℃時,酒中乙醇的體積百分比,一般用“xx%(ABV)”來表示。
所以,如果一款酒的酒精度標注為“30%(ABV)”,即中國人所說的“30度”,那就意味著100ml的這款酒中,乙醇的含量為30ml。酒精體積分數表示法是由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Gay Lusaka)發明的。
那為什么說,
上面標的酒精度可能是名不副實呢?
在此前,業內著名刊物《葡萄酒經濟學雜志》(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曾在一項研究調查中分析了超過10萬種葡萄酒,他們發現葡萄酒標簽 低估 了新世界葡萄酒的真實酒精含量0.45 %(ABV),舊世界葡萄酒0.39%(ABV)。
這酒精度差距有點大啊…
酒廠們豈不是在造假么?
不過嘛,其實葡萄酒酒標上得酒精度出現差別也是情有可原的,法律上市允許酒廠們標注的酒精含量存在誤差。
在美國,對于酒精度(ABV)低于14%的酒,釀酒廠允許有+-1.5%的差異。而酒精度(ABV)高于14%的葡萄酒,則允許有+-1%的誤差。相對而言,歐盟法律就稍為嚴格些; 歐盟允許0.5%的ABV變化。
初看1%、1.5%(ABV)似乎并不多,但考慮到葡萄酒在酒精度(ABV)普遍在的11.5%~14.5%的范圍內,上下1.5%(ABV)可說是誤差相當大了。
那為何釀酒師要在酒精度這事兒上“造假”呢?
1.降低稅收
有些葡萄酒生產國譬如美國,他們的的會對酒精度超過14% ABV的葡萄酒的稅率要高于酒精含量較低的葡萄酒。因此,一個酒廠可能會將其14.5%的ABV酒標為14%,以獲得較低的稅率。
2.便于消費者接受
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世界各大產區的葡萄普遍積累了比過去更多的糖分,導致葡萄酒的酒精度在逐年攀升(當然了,葡萄含糖量的提高可不僅僅影響酒精量了,今天暫且不聊這個)
葡萄酒大師約翰?薩爾維( John Salvi NW )曾發表文章專門論述全球變暖對波爾多葡萄酒酒精度的影響。
他寫道:“1948年木桐城堡紅葡萄酒(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Pauillac, France)的酒精度僅有10.5度——剛好達到合法最低酒精度,但是近年來瑪歌城堡(Chateau Margaux)的瑪歌白亭白葡萄酒(Pav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Margaux, France)和修道院城堡紅葡萄酒(Chateau La MissionHaut-Brion, Pessac-Leognan, France)酒精度最高竟達到15度。而波爾多葡萄酒的理想酒精度數為12.5度,因為波爾多葡萄酒并不追求強勁,而是追求優雅、精致和細膩,高酒精度往往會破壞這些特征。”
約翰?薩爾維( John Salvi NW )
可想而知
葡萄酒酒精度增加了
但人們普遍認知并沒有相應地跟進
舉個例子,在20世紀60年代,納帕谷赤霞珠的酒精度(ABV)大概在12%到12.5%的之間——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帕納古赤霞珠的酒精度大概是12度”的認知,他們可能會酒精度高達15的納帕谷赤霞珠嚇跑,認為他們不正宗,所以釀酒師便只好在法律允許的限度下寫低酒精度,便于消費者們接受。
最后
我想說的是
沒必要太在乎酒標上的酒精度
一款好酒
無論是低至8度、還是高至50度
它依然是一款好酒
而我們迷戀的的
不是它的酒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