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在此!!在此!!!”白葡萄酒的誕生
意大利是全世界產釀葡萄酒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國民飲酒的習尚,也有 3000 年之久。好酒的風氣,當然也感染到神職人員。
大約比德國約翰內斯堡“傳奇”發生稍早一點,那時,歐洲還是由日耳曼人所建立的神圣羅馬帝國所統治。
有一天,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海因里希五世(Heinrich V)要從德國趕赴羅馬。
這位愛好美食美酒的皇帝,每次出行都會差遣一位侍臣,先行探路,一方面昭告地方官準備接駕,另一方面則是尋找當地能提供最好酒食的餐廳。
一旦找到中意的餐廳后,便在顯眼的地方用白漆寫上一個拉丁字“Est”(在此)。
當海因里希五世一行人抵達羅馬北方不遠處,赫然發現在屬于維特波省(Viterbo)的孟特費阿司可(Montefiascone)山區的小鎮,侍臣留下了三個“在此”的白漆字。
皇帝半信半疑地品嘗了當地的白葡萄酒后,龍心大悅,命令不得將這三個白漆字拭去。以后,這地區的白葡萄酒,便被稱為“孟特費阿司可的在此!在此!!在此!!!(Est! Est!! Est!!! di Montefiascone)”,而且要分別連上一至三個的驚嘆號,以示“忠于史實”。
這大概是意大利葡萄酒中最有名的故事。
孟特費阿司可地處羅馬北邊的郊外——拉其歐地區(Lazio)。如同所有大城市的郊外平原,是提供城市居民主、副食品的最好來源地,拉其歐省也成為羅馬市這個帝國大城面包及日用酒的主要來源地。
由于氣候炎熱,本地葡萄酒超過八成五是白葡萄酒。但是,這些白酒都屬于庶民飲用的日用酒,還進不了頂級酒的門坎。這也是拜意大利人的“釀酒哲學”所賜。
浪漫的意大利“釀酒哲學”
法國在 10 年前(1997年)取代意大利,成為世界最大的釀酒國。但是同屬浪漫的拉丁民族,法國和意大利在對葡萄酒的態度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
比起意大利人來,法國人顯得更現實、傲慢及虛榮。
也因為要維持這種浮華及驕傲的民族性,法國人不會甘于過著樂天知命、瀟灑隨便的日子。所以強調品牌、創造品牌的心態,籠罩在法國各個行業,也當然貫徹在葡萄酒業之中。
法國葡萄酒酒農及酒商都曉得一瓶頂級酒的獲利,可以高過幾箱甚至幾十箱普通酒的利潤。所以法國酒在兩三百年的精益求精發展下,成為昂貴酒的主要來源。
反之,國家從北到南,幾乎沒有一個地區不產葡萄酒、沒有一個橄欖樹園或果園中不爬滿葡萄枝蔓的意大利,卻把葡萄酒視同日常用酒。
由于種葡萄與釀酒的歲月太長了,每個地區的葡萄品種及釀酒的方法都有差別,形成今日意大利葡萄酒品種、口味、譜系……百花齊放的現象,以廉價酒造就了這個葡萄酒的大王國。
以受到皇帝所青睞的“在此”酒而言,這種由當地兩種土生葡萄堂比內洛(Trebbiano)及瑪爾維薩(Malvasia)所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便是屬于口感清爽、低酒精度的佐餐酒。
記得我以前在德國慕尼黑大學讀書時,偶爾去意大利餐館打牙祭,最常點的紅酒,當然是托斯卡納的奇安蒂(Chianti),白酒則是羅馬市民幾乎家家戶戶每餐必備的費拉斯卡地(Frascati),以及這款“在此”酒。當年對此款酒,只留下了標準的“云淡風清”的印象。
回到“在此”酒的滋味。既然此酒只是清新、甘洌為特色,為何能吸引到皇帝及其侍臣的贊譽?
我個人的解讀,大概是當時可能是盛夏之時。皇帝與侍臣經過翻越阿爾卑斯山,渡過意大利北部的群山河谷,來到了孟特費阿司可時,難免舟車勞頓,人人口干舌燥。此時,來上一杯冰涼的清爽白酒,豈不會令人心曠神怡?
“在此”酒獲得盛名,也是巧遇機緣也。不過,人生的興隆,不也往往系于機緣乎?我們應該慶幸,透過“在此”酒軼事的流傳,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款人人喝得起的美酒,我們真要感謝那些歷代傳頌這則軼事的老前輩們。
重逢“在此”美酒
在臺灣,雖也涌進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名酒。但這種廉價的、大名鼎鼎的“在此”酒,卻無緣遇上伯樂酒商。直到去年春天,我在日本才又再度重逢這個老朋友。那是在一年一度的櫻花季過后不久,我因公赴名古屋大學,辦完正事后,我偷閑在古都奈良以北10公里左右的天理市住上兩日。
這是一個只有不到10 萬人口的小鎮,有一個很大的天理教總本寺,以及中等規模的天理大學。小鎮仍然保留極為純樸的民風,可能由于外來人口少,居民幾乎夜不閉戶。家家門口所放置的腳踏車也很少有上鎖的,其他鞋類雨傘等,也沒有移到戶內,也不見有偷竊者。
那天晚上,我的一位在當地大學留學近10 年的友人,帶我到一家餐館小酌。這個隱身在住宅區巷弄的小燒烤店,取了一個英文名字“Reverse”(反面),與周遭的全日式老住宅不無突兀之感。
在這個僅有五六張小桌子的餐館,我見到一位年近 50,頭上扎著一方紅色海盜帽的廚師,正專心在炭爐上翻轉著雞肉、雞肝與雞腎的串燒。他就是田邊太平老板。這位田邊先生,本來是大阪市頗有名氣的西洋音樂DJ,后來愛上天理市附近特產的草雞(日本稱為地雞)——大和雞,索性辭職,開起了串燒店。
店里播放著老板最喜歡的爵士樂,小店中只賣串燒一味,每串只索價 250 日元(相當于不到人民幣 20 元)。在高物價的日本,算是合理的價位。酒單中只有威士忌及白葡萄酒,而非一般燒烤店流行的日本清酒。果然,好一個“Reverse”。
翻開酒單一看,立刻發現了久違的“在此”酒,我當然不會失之交臂。這瓶 2004 年柔寧酒廠(Zonin)出產的“在此”酒,有著淡綠偏黃的色澤,入口微酸,但十分潔凈的回甘,一點兒都不奪味。配上美味的烤雞串,以及令人久聽不厭的爵士老歌,這家串燒店的確與眾不同,這大概就可以稱為“格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