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可以說是人類的朋友。不同的葡萄酒營養成分不同,酒精含量也不同。葡萄酒有很多種。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喝葡萄酒,因為味道很甜,有很多好處,比如美容,可以軟化血管。那么,葡萄酒與中餐配嗎?
在中國,不少人的意識里都存在著葡萄酒就是配西餐,中國白酒和黃酒才是配中菜的概念,這種先入為主就像DNA一樣被一代代人繼承下來。其實從味覺的生理科學分析來看,不少時候烈酒佐餐并不完美,因為高度的酒精會使味覺麻痹。在西方,烈酒其實是餐后酒,而非佐餐酒。
黃酒算比較中庸的酒類,曖昧和帶氧化的口味適合于配帶醬料的或者味道重的菜,而不適于較為鮮嫩的菜。而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可以為黃酒找到替代品,那就是酒精加強葡萄酒——雪莉和波特酒,酒精度相當,不少酒口味很接近。
葡萄酒酒精度適中,與果酸平衡得很好,人們的味覺不會有刺激感,特別是白葡萄酒,酸一般比紅葡萄酒高,喝起來清新爽口,在不同的菜之間可以隔離上一道菜的味道,使人越吃菜越有滋味。
葡萄酒品種豐富多樣,絕大部分的中國菜都能找到適合的葡萄酒。之前大家認為的白酒(白葡萄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其實就跟將葡萄酒稱為紅酒一樣,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中國菜跟西方菜較大的不同點在于:通常中餐是入味的,而西餐以原味的居多。所以西菜配酒可以根據原料,而中菜配酒除了原料,還需要看佐料和烹調法。
比如說紅燒肉配葡萄酒,一般是醬料重帶甜味的,而原料豬肉應該是屬于白肉類的,如果用白葡萄酒來配,就算是重型白葡萄酒,濃厚度都不能跟紅燒肉般配;如果用單寧明顯的赤霞珠來配,但這道菜里有甜,兩者一起品嘗這將意味著會突出苦味;如果用美樂來配的話,美樂突出的是果味,雖然口味上配起來還過得去,但試想一盤李子果肉和紅燒肉拌在一起,總是有點生熟不分的感覺。
葡萄酒配中菜,就一款菜而言,找到可以配得很好的酒其實容易,難的是中國人的餐桌上基本上是幾個菜一起上,要達到每款菜都配得恰到好處就難了。
從味覺的生理角度來看,味覺能夠感受到的只有酸、甜、苦、辣、咸,比起要區分上百種氣味的嗅覺來講,算是簡單的。能夠相互影響味覺的主要是四種味:咸會加強苦的感覺;酸能短時間地掩蓋苦味,又加強了甜味;甜味能降低對咸、苦、酸的感覺;苦味能降低酸度。甜味、原味、辛辣味,令酒強勁,而酸味和咸味,令酒更加溫和。
其實,每個人的品味跟味覺感官一樣主觀,如果對酒和菜的細致感受并不在行,那就聽憑自己的味覺的本能感受,味蕾覺得好的,就是適合于你的。
對于中國人的家常便飯,個人認為還是白葡萄酒容易配一些,因為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碳水化合物,比較不復雜的白葡萄酒都可以起到陪襯和開胃的作用。而外國人吃的主要是肉類,面包只是配角,如果沒有帶著單寧的紅酒,比較難化食。
吃油膩的菜,可以用紅酒來配,因為紅葡萄酒中的單寧能去油膩。
吃清淡的菜,用白葡萄酒來配。
辣菜較好不用好酒配,用便宜的酒和帶點甜味的白葡萄酒即可,因為辣會掩蓋掉好葡萄酒中的多層次和細膩柔滑的口味。
甜點和甜品用甜酒來配。因為不甜的白酒與甜點配會發酸,紅酒配甜點會發澀和發苦。
苦菜用有苦味的紅葡萄酒來配,反而會有先苦后甘的感覺,比如說苦瓜配帶苦澀味的赤霞珠紅酒。
東西方食物的不同在于,我們的食物材料比西方多,僅一個甜,在西方甜味多不過限于如糖似蜜的味道,但在東方,甜是多元的,如海鮮的鮮甜,蔬菜的甜,瑤柱的甜,干蝦和海參的甜,各不相同。另外中國人的口味跟西方人有著很大的區別,偏好甘甜而不喜生澀,通常國人能接受的口味基本上是不太酸的白葡萄酒,而紅葡萄酒傾向于成熟單寧的新世界酒或者真正老年份的成熟的舊世界酒。
關于葡萄酒與中餐配嗎,以上已經向大家介紹了相關內容。葡萄酒的搭配也很有學問,不能隨便搭配,味道不能丟。所以喝葡萄酒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平時要注意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享受餐中的快樂。